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教案

2025/10/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 粽子 总是 糯米 中间 分开

红豆 鲜肉 带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雨点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2课。课文讲的是云彩里落下的大小雨点之间的对话,通过这样童趣的对话,让孩子们知道雨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认识课文的11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3、解课文内容,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下雨加声音)那现在你听到的是什么呀?

对,雨声,耳朵真尖。

2、你喜欢下雨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下雨给我带来的小精灵,雨点儿。

二、课文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雨点儿,听听它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2、我们一起来读课题,板书:雨点儿

我们在雨的后面加了一个儿,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儿化?加上它,叫起来亲切多了,我们一下来叫一叫好不好。(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3、那你们想读课文吗?

读课文之前,老师有个问题。A、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不错,学习生字有很多的方法很多,这是其中一个。你已经掌握了。

B、那就大声地读课文,容易读错的多读几次,再把你不认识的生字,用你刚才说到的方法来记一记,把它变成你的朋友。

有些同学呀,已经在读第二次了。多会读书呀。

小朋友,你读得真认真,那你发现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呢。

呀,你还读出了这么多的多音字,还读准了,真能干。

三、识记生字

1、老师把生字宝宝都请过来了,小朋友们,来,看到这里来。

A数,(指名读)。你还知道它别的读音吗。

B清,谁来读。

C谁能在这两个字中间加个字变成一个词呢?

对,课文中说,雨点儿数不清,那你还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数不清的呢?

D课件。彩

谁能给彩找个朋友。(云彩)

云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云。

E飘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活中,你还会看见什么会飘落下来呢?(渗透一下轻的东西可以一边飘一边落,所以叫飘落)

F谁能把课文中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呢?(个别读,男女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2、瞧,生字宝宝又躲到课文中了,你们还认识它吗?请同学们把课文好好地读给你的同桌听,有困难好好帮助他哦。

3、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我们要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错字,能做到吗,如果有错的话,机会就给别人了。好吗)

真不错,我们能把它通顺地读下来了,看来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了。

四、深入感悟文本

1、那你们想和雨点儿成为朋友吗?只要你听懂了它们的对话,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它们的朋友?现在老师来读读它们的对话,你一边听一边从课文里找出来,好不好?

(老师来读对话)

2、谁找到书里面的对话了。请同学们把大雨点的话用~~~画出来,小雨点儿的话用---------画出来。

3、谁来读大雨点儿的话,这是一个问号,瞧,?,我们应该怎么读?真不错,你把问的语气读出来了。

看一看,哪里也有?应该怎么样读呢?

请同桌小朋友当当大雨点儿和小雨儿来打个招呼。老师请几个雨点儿来打个招呼。

谁也想来打个招呼呀?哦,这么多,要不,我们这几组来当大雨点,这两组来当小雨点,怎么样?

小朋友们呀,你们当了这么久的雨点儿,你听懂它们的`话了吗?听懂了什么呢?

看来呀,真的已经和雨点儿成为朋友了,你看,它们的话,你都听得懂它们的对话了。

3、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雨点儿去过的地方都怎么样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它们要去这些地方了吗?

6、让我们一起去它们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好吗?

A你有什么感受呀?

B怎么样才能把这么美的感受读出来呢?

7、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你们来当评委,好吗?你听出什么了?老师为什么要把更读得这么长,这么重呢?

?那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好吗?

男女生读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五、拓展活化文化

1、那这么美的景色,你觉得功劳是谁的呢?

像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

2、假如你是雨点儿,你想到哪里去呢?为什么?

3、你们是最可爱的雨点儿,是最可爱的孩子,相信世界有了你们更加美丽,可爱的孩子们,还认识这个字吗?---方写笔顺,笔画范写半写,反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解题:

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明确: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理清结构: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 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

4、思考与交流:

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

⑵、“乐园”乐在何处呢?

明确: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品味感悟:

㈠、有趣的景物:

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⒊、分析:

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

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⑶.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

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

⑸.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

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

⑺.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⑻.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⑼.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明确:冬天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⑽.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⑾.大家想想,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

四、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景物

百草园 捕鸟 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那么在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研讨三味书屋的部分。

二、默读10-24段 ,思考: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三、讨论交流: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拓展延伸: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会写请假条的意义,初步培养遵守学校请假制度的习惯。

2、学会本课12歌声字。理解“请假条、发烧、按时、制度、冒号、原因、日期、姓名、顶格”

3、学会写请假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12歌声字;为什么要写请假条,让学生知道这是学校的制度。

难点:掌握请假条的格式。

教学准备:

1、投影、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4自然段。

2、学会12歌声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今天,()同学生病了(或前几天,()同学有事了),不能来上学,哪怎么办呢?(出示课题:请假条)学习生子“假”组词:请假,假日、放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上段落。思考:为什么要写请假条?怎么写请假条(不要求回答)。

2、读后汇报。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为什么要写请假条?哪个自然段写了怎样写请假条?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1)想一想这一段写什么?读后口头回答()把王小华爸爸写的()念给大家听。王小华请假是因为()。(应填上:李老师、请假条、头痛发烧)

(2)学习生字:利、华

(3)齐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听了老师的话,大家知道怎样写请假条了。)

四、指名说说1-4自然段的意思。

五、学习2、3段中的9个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清字形,想一想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六、指名分节读课文。

七、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写请假条。理解“制度、顶格、日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生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一说每一小节主要讲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读这一段。思考:老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第一句讲依照规定的时间到校上课是每一位同学都要做到的。第二句写因为生病或因为有事不能来学校上课要写请假条。第三句写这是制度。)

什么是“制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定)“这是”指什么呢?(前面说的'两句话的内容。)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学校制度”

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这一段。说说为什么要写请假条?

三、学写请假条。

1、出示请假条。思考:王小华的爸爸带王小华写的请假条是怎样的呢?

李老师:

今天王小华病了,头痛发烧,不能来校上课。请假一天。

家长:王利民

4月10日

2、自由读请假条,读后讨论。

(1)王小花的爸爸写请假条,现在什么地方写什么?再在什么地方写什么?最后在什么地方写什么?(先在顶格写向李老师请假,李老师后面写上冒号;在再换一行空两格的地方写王小华音头痛发烧,需要请假一天;最后再右下方写上家长王利民以及时间。)

(2)王小华生病了请假,为什么在请假条的右下方写上“王利民”呢?(这张请假条是王小华的爸爸代他写的)

3、你们能把这张请假条改成王小华写的吗?哪些地方要改一改呢?(“王小华”改成“我”“家长”改成“学生”“王利民”改成“王小华。”)

4、把请假条补充完整。

李老师:

今天病了,头痛发烧,不能来校上课。请假一天。

4月10日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