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静女》公开课教案

2025/10/05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静女》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基本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及通假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男女主人公真挚的感情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含义,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男女主人公真挚的感情

教学课时

1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导入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导入,感受过现代诗的爱情之后,来看看古代诗歌当中的爱情——《静女》

二、初读诗歌,疏通字词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找通假,明读音

爱、见、说、女、归、匪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第一章

(1)重点字词:姝、俟、城隅、踟蹰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上的角楼等我。(她)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徘徊。

(3)本章描写的是什么?

男女主人公约会的场景

(4)想象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也许她正悄悄向外窥视,看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正偷偷掩口而笑,正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2、第二章

(1)重点字词:娈、贻、彤管、炜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红色管萧。红色管萧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妙。

(3)思考:“彤管有炜,说怿汝美”有没有深层含义?

男青年表面指喜欢彤管,实际上借此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4)这一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见面时,恋人赠物的场景

3、分析第三章

(1)洵:确实归:通“馈”,赠送

女:通“汝”,你

(2)(姑娘)从牧场回来赠送我茅草,(茅草)确实美丽又稀奇。(但我喜欢的)不是你的美,(而是因为你是)美人所赠送的。

(3)这一章又写了什么内容?

恋人赠物,赞美恋人)

四、再读诗歌,品味人物

小伙子、静女的形象特点

男子:憨厚、痴情的恋爱中男子形象

憨厚“搔首”“踟蹰”

痴情见面前焦急不安;

见面后兴高采烈;

对礼物的重视

静女:天真活泼、温婉深情、内外兼修的恋爱中女子形象。

天真活泼“爱而不见”

温婉“信物传情”、“赠茅”深情

内外兼修“姝”“娈”)

五、拓展知识,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称《诗三百》或《诗》,现存诗305篇。按内容音乐可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又分为赋、比、兴,“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静女》是省编《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构筑情感的驿站”专题中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单元既《我的母亲》伟大亲情熏陶之后,对学生进行美好爱情感染的又一力作,本课在单元中起承前启后作用。

《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所以,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重点、难点制定如下: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读出节奏,读出形象,读出感情,陶冶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编、演、鉴赏诗歌,初步领会《诗经》的艺术特点。

设计意图是是想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并在鉴赏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二、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诵读练习中,理清思路,分析形象,初步领会《诗经》的艺术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难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这个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诗歌浅显的朗读上,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发挥联想、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作,与诗歌进行深入对话,陶冶情操。

三、教法与学法

一堂好课,不仅要有鲜明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的要求,我决定采用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方面利用学习导向单引导学生诵读诗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累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组展示,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具体方法是1用指导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完成教学重点2。改编创作法坚持诗歌艺术鉴赏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再创作,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完成难点教学。

在此教法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如下学法:

1、诵读体悟:以诵读为一条主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悟,以诵读为桥梁走近文本,帮助学生摸索诗歌学习的规律,积累诗歌学习的经验。

2、联想扩展,通过诗歌改编,情景展示,补充诗歌空白,培养自己再创作能力。

我想这样教与学理念的合理应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指导下,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想把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导入、新授、练习、小结、布置作业五大环节。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诗句,教师伴随轻柔的音乐,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来唤醒学生初中学过的《诗经》印象。再用媒体出示《诗经》文学常识填空,(同学齐答)温故旧知,一组约会图片引出《静女》课题。

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既使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又营造了浓郁的诗歌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快投入到诗歌情境教学中。

(二)新授

针对本诗,篇章短小,语言凝练含蓄,极富跳跃性,审美想象空间丰富的特点,我设计“一读、二编、三演的三个环节完成新授任务,具体分析如下:

一读: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歌学习,读是关键,所以,导入新课后,我安排学生进入各式各样的诵读诗歌环节,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读法,由易到难,分别是:

1、诵读—读出节奏:通过先让学生听范读,再跟读,练习读等环节,使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通假字,读出语调,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的效果。

【意图】听范读,再跟读,练习读的诵读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诗歌的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为下品读服务

2、品读—读出内容、形象,艺术美

诵读结束后,我将进行品读赏析阶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基础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设计由简入难,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①《静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那几个场景?此问题意在理清诗歌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提示可以找到答案,比较简单,场景概括需要小组交流,合作解决,旨在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②找出诗中描写男女青年神态的诗句,这一问题比较直接,学生可以从诗中直接找到答案③从这些诗句中分析男女青年艺术形象?这个问题也是训练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合作解决,为下一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打好基础。④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静女》中对比,双关的创作手法。最后这一问题有难度,除了小组合作外,还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相信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认知目标。

3、悟读—陶冶情操

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是如何赞美的?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意图】在品读的基础上,设置该问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为什么在小伙子心中荑草更贵重,因为是姑娘亲自采摘的,也折射出男女主人翁彼此是真诚相爱,心心相映,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基础上,淳朴真挚的爱情。教师趁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完成德育目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启发、引导,点拨作用。

二编

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现”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改写成情景剧、小故事、白话诗和歌词,注意抓住特定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

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分成四组—戏剧组,故事组,白话诗组,歌词组,再对各组的创作风格提出不同要求。教师参与各小组创作,交流,把握方向。注意这一环节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应作练习要求,课堂只是组内交流,合作整理。

【意图】《诗经》中的诗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上好课的关键。所以我设计改编诗歌这一环节,既轻松地巩固了上面“读、译、析、赏”的所有教学任务,又训练了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进行再创作的能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三演

各小组改编后,由每小组推选出一篇佳作上台交流。

意图: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朦胧的情感体验,也乐于展现自我。但主动学习能力差,通过此环节激发保护学习兴趣,帮助轻松掌握知识,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始终以“我参与,我精彩”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评比加分制,评选课堂之星和优胜小组,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背诵,实际上通过上面的一读,二编,三演,大多数学生能背诵全诗了。通过这一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加深记忆防止遗忘。再次体现诗歌教学“三分诗,七分读”的特点。并使学生在全班齐背中再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四)课堂小结

接下来,是课堂小结部分,我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说说,学完《静女》后有什么收获,加深学生对《诗经》的学习热情,再次概括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本着重视基础、提高能力、渗透德育的思想,我想设计这样的作业:

必做:完成改编诗歌环节,形成文字材料,写作文本上。

选做:查找资料,制作一张《诗经》资料卡,并给大家推荐一首《诗经》中你喜欢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

静女

相俟

相见

hen

相悦

淳朴

真挚

热烈痴情

淳朴憨厚

男子

静女

美丽活泼

伶俐俏皮

这个板书设计坚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原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静女》一诗,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的民歌。诗中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男女在城郊约会的生活场景,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纯朴、美好的情感。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在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

二、学情分析

《静女》一诗语言较为通俗,高一学生结合注释,应该能理解字面意思,但一些较难字词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讲解。另外,这首诗内容较为生活化,学生应该比较有兴趣,学习时,可更多地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但由于学生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限制,对于含有深意之处,不能深入理解其意,此时,教师可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基本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及通假字;

2、能够准确地表达了诗歌内容;

3、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新形象特点并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新形象特点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吗?(能背吗?)《关雎》中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其实《诗经》中还有很多爱情诗。(多媒体展示: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出其东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的爱情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二)介绍《诗经》文学常识(多媒体展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称《诗三百》或《诗》,现存诗305篇。按内容音乐可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又分为赋、比、兴,“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三)朗读正音

1、初读诗,正字音(展示:姝、俟、踟蹰、贻、洵、荑)

2、找通假,明读音(展示:爱、见、说、女、归、匪)

3、听范读,明节奏

4、再读诗,感诗意

(四)分析诗歌

1、分析第一章

(1)点出重点字词:姝、俟、城隅、踟蹰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上的角楼等我。(她)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徘徊。

(3)本章描写的是什么?(男女主人公约会的场景)

(4)想象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也许她正悄悄向外窥视,看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正偷偷掩口而笑,正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2、分析第二章

(1)点出重点字词:娈、贻、彤管、炜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红色管萧。红色管萧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妙。

(3)思考:“彤管有炜,说怿汝美”有没有深层含义?

(男青年表面指喜欢彤管,实际上借此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4)这一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见面时,恋人赠物的场景)

3、分析第三章

(1)洵:确实归:通“馈”,赠送

女:通“汝”,你

(2)(姑娘)从牧场回来赠送我茅草,(茅草)确实美丽又稀奇。(但我喜欢的)不是你的美,(而是因为你是)美人所赠送的。

(3)这一章又写了什么内容?(恋人赠物,赞美恋人)

(五)人物形象分析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请概括出诗中小伙子、静女的形象特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男子:憨厚、痴情的恋爱中男子形象

(憨厚“搔首”“踟蹰”

痴情见面前焦急不安;

见面后兴高采烈;

对礼物的重视)

静女:天真活泼、温婉深情、内外兼修的恋爱中女子形象。

(天真活泼“爱而不见”

温婉“信物传情”、“赠茅”深情

内外兼修“姝”“娈”)

(六)小结:

《静女》一诗通过写男、女青年约会的场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主题)

(七)作业:分析陈与义《寻诗两绝句》诗中陈居士人物形象特点

(八)板书:

见面前:期望约会

静女见面时:恋人赠物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见面后:赞美恋人

林蟠桃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静女>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静女》,默写。

2、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相候

相约

静女相赠

相悦

艺术特色:赋比兴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