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2025/10/07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篇1

一是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

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

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使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篇2

《毛主席在花山》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都是关于毛泽东。这篇课文选编的理由有两个:其一、了解毛泽东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情怀。其二、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尝试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前几篇课文所学到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还是按照以前方法让他们先快速阅读课文(因为文章很长),自己提出文中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字形的字词。而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快速阅读,明白“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去叙写了几件事?”。完成了对文章的把握后,我让学生先自行找出你觉得文中最好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且在小组里边交流一下。等到小组汇报的时候,我就让每个小组推选出“最有分享价值”的几句。结果,学生的回答都非常踊跃,找出来的句子也非常的有分享价值。可是这时候出现“中断”:原因是我再问深一层次,谈谈认为所找到的这些句子的分享价值在哪里?突然间学生语塞了,他们无法说到自己喜欢的原因,也不能准确到位地把握妙处所在。这时候,我开始启发,可是效果并不佳。顿时我觉得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不够的'。

为此,我再将问题抛给他们“你觉得要理解好这篇文章,理解好刚才的句子还应该弄明白什么问题?请你提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出来”。这一步我同样是让学生小组去讨论的。结果有不少的同学提出了些不具什么研讨价值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帮助解答了。而最终根据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即场打入屏幕上,而且问题与我预设的较接近)。然后,我再让学生小组里边去讨论解决。从这个答疑的结果来看,学生领悟得虽达到一些层次,可是没有到预设的程度。而这时,下课铃响起了······

整节课来看,教师确实轻松了很多。学生也确实承担了不少的学习任务,他们也确实在积极地充当了“主体”的角色。可是,从教学的时间来说,这短短四十分钟不能负载如此多的容量;从学习的效果来说,也比预期的打了折扣。那么我的问题就来了:我是否还得再花半节课来完成一节自读课没有完成的任务?那么教学时间怎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确实有可取的地方,然而我们教师的引导工作要怎样确切到位?自主学习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的什么程度才行?希望各位老师给我答疑,不胜受恩感激。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篇3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说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通过朗读与概括很顺利知道了课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学生训练学生根据事情给课文分段,把属于描写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不仅整体把握文章,而且从局部了解内容,锻炼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

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回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很会找,很会扣。

在讲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有学生说毛主席在看地图的还想到群众没有来碾米,他很关注群众的生活。另一学生马上说我还从第一自然段的临时借用看出毛主席知识短期在这里住,住得不久就知道了群众的`生活习惯,他很关心群众。这时,我马上鼓励他很会读,能联系上文。

在下面的学习中马上就有学生也学他那样联系上下文感悟,在阅读第11自然段送茶叶的时候就有学生联系的上文“每天”说明主席并不是一天给群众送茶叶。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系群众,我鼓励学生:“你们也很注重阅读,关注细节,找到很多细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质。”在激励下,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更高,许多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还提出了许多问题。

大概文章体现毛主席的关心体贴群众,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更能体会,更有话说。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篇4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交际在花山村的几件事。重在通过抓住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以下几点我自己觉得比较理想: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在花山的几件事。接着,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于毛泽东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毛泽东的情怀。正暗合了选编课文意义所在。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师生双边交流较好,注重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的的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运用鼓励性言语进行反馈,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4、结合单元主题,以毛泽东跟大家说再见的结尾较成功。

但不足之处还是需要及时发现总结并不断改进的。在本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后谈自己的收获,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总结。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过多的干预了学生的交流,几乎与讲读课文没有区别。

2、课文阅读欠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新课文文章贵在学生的.多次阅读中品悟文章的深意。可是在教学中因为教师一再赶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取而代之的是以讲代读。

3、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不仅仅是面对个别优秀学生,而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但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仅仅关照到个别爱发言的学生,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必要的提示。

4、自我素养不够。在教学中,自我语言修养尚不到家,多次出现语误或语言表述不准确现象。应该在课下多锻炼交流能力,并不断充电。

5、上课平铺直叙,没有激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