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傅雷家书有感

2025/10/0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读完《傅雷家书》,傅雷对傅聪的严格教育与音乐上的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傅雷曾说“艺术若是比较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那么我想说“傅聪的修养若是比较美的花朵,傅雷的教育就是开花的树木”。在事业上,傅雷尽力助儿子一臂之力;在生活上,傅雷周到地考虑到了儿子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思想上,父子完全结合成了一体,即使相隔千里.傅雷,他用他的行动,点亮了傅聪傅敏心灵的灯。

在这伟大的父爱背后,在一封封信的千言万语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至关重要的线索——故事的背景。在比较开始,傅聪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奔赴外国求学时,傅雷和妻子用温和贴切的口吻,仿佛近在咫尺地在与孩子聊天,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对傅聪的思念,还时而不经意暴露出傅雷因对傅聪的生活和学业太过紧张而显得焦急的口吻。

这时的故事背景一切都安好,感情也是那么纯真。可是读到1961年5月23日的那封信时,我总会感觉哪里怪怪的,细心摸索了一下便发现傅雷的口吻变了,虽然表面上是一封再简单不过的信,但是在写这封信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傅雷被污蔑且被错误批评,还要进行“思想改造”(其实就相当于坐牢)。

傅雷当时的`心境一定是复杂、混乱的,所以这封信也显得迷茫和硬板,傅雷好像另有所思。可惜的是,以傅聪从波兰出走英国为转折点,政治的包袱日重一日,傅雷和妻子朱馥梅比较后选择的结局,总让我心有所戚。

家书中,充分体现了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儿子无私关爱,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的形象;也充分体现了傅聪孝敬父母,热爱音乐,心怀祖国的人物形象;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在我眼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傅聪还小的时候,她就像家庭的润滑剂,承担着傅雷的冲动怒火。

傅聪大了,在海外留学,作为爱子情深的母亲,端庄贤淑、温厚善良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傅雷家书》以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傅聪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感人至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傅雷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近40种,较具代表性的有丹纳的《艺术哲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等。他为中法之间的文化、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傅雷先生还是一名优秀的父亲。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很关心儿子的成长。在近200封家信中,他多次教导儿子:礼仪需得体,做事需严谨,待人需谦虚……

因为长子傅聪远离故土,对祖国日益陌生,傅雷先生坚持给爱子邮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三百首》《元曲集》。在信中,他多次与儿子探讨民族文化、艺术与哲学,不断纠正儿子信中不妥的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老祖宗的财富是不能丢的。”他对孩子的`爱不是简单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

当傅聪在信中抱怨自己忙于演出、练习,时常熬夜时,傅雷先生劝道,“精力有限,人寿亦有限,要从长远着眼、劳逸结合,马拉松才能跑得好。”除此之外,傅雷先生还多次在信中谈及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财,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他告诫儿子:“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他还鼓励儿子多从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66年9月3日,傅雷先生因无法忍受迫害,在家中服毒自杀,其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傅雷先生平反后,傅聪回国,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讲课。若傅雷先生及夫人能看到,也许会有些许宽慰吧。

合上书,我想起傅雷先生曾写下的话:艺术、人格的尊严都没丢掉,民族、国家的荣辱之心都没有愧对的人,才称得上是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先生以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这段话。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谈起父爱,我们总是觉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于父亲几乎没有用言语对我们表达过爱,熟悉于父亲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在背后默默支持、呵护。《傅雷家书》中,“孩子,我在心里拥抱你!”,“孩子,

孩子,孩子,我要怎么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会悔恨于热爱呢!”这样的话体现了父爱无言,但隐书信。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书中这一句话使我感受颇多。这句话充满哲理,是傅雷教育儿子如何读书求学,体现了傅雷学识渊博,人生经验丰富。让我感受到不仅为学如此,为人也是如此。

傅雷对儿子的'感情处理也很是注重。“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傅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对待恋爱的原则告诫儿子,恋爱要有分寸,不要过度沉迷于恋爱。

“你将来不时有人请吃饭,请吃饭也得送点小礼,便是半打花也行。”“行前必须把带去的衣服什物记在‘小手册’上,把留京及寄沪的东西写一清账。”傅雷对儿子的爱还流露在许多生活小细节中。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手机微信聊天已经代替了传统书信。父亲不会用言语表达过多,但每到自己工作之余闲时,总会发几句微信。“吃饭了吗?”“零花钱够花吗?”“要不要给你转点?”平时父亲的严父形象瞬间变得温柔可爱,虽然是在手机微信里。

父爱无言,但隐书信。《傅雷家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父亲、通往父爱深处的大门。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子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子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子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子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子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子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5

每个父母都无比切挂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再身处在何方,他们的身上都会牵系着父母的心。书的作者傅雷用笔将这“父母心”写在纸上,让爱化成家书,一封封寄向远方的儿子傅聪。

父爱如山,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此。高尚,纯洁,无私,因在外留学,傅聪的中文越来生疏。作为父亲,傅雷与儿子的书信交往绝大是中文。在家书中,傅雷曾给傅聪指出他的语法和字句的错误,一次可能是偶然,但五六次甚至更多次便是有意而为,让傅聪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需要继承和发扬。

在傅雷严格的教育下,傅聪不仅蜚声乐坛,而且自我反省能力也十分强。出国留学期间,他刻苦勤学,美妙的琴身博得了大多数人的赞誉。但傅聪并没有过分骄傲,相反在家书中客观冷静的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与父亲商讨方法加以改正。因此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傅聪师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和赞美没有减少他对艺术的谦卑,并且把父母当做最为信赖的人,时不时向他们在信中汇报自身情况,这便是他对父母的最好回报。

正是这样,儿子遇到了挫折,父亲的一封家书是极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谆谆教诲。在必要时将会是最为有效的.强心剂。因为它很质朴,令我们不断越过困难险阻,因为他是亲人的期待,令我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家书将遥隔万里,身处两地的父子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一份家书,承载着浓浓的父子情。世界上最真诚,最令人感动的爱就在这一封封家书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