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苦恼》读后感

2025/10/0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苦恼》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苦恼》读后感 篇1

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也经常流露出淡淡的苦味。

读完了《苦恼》,不经意地想到了立交桥下的衣着不整、穿戴破烂、脸面肮脏的神经病,街头的卖菜人和那些孤寡老人。

看到他们总让人心酸。

和他们一样,《苦恼》的主人公马车夫尧纳.波达波夫也属于这一类的孤寡人。他儿子死了,不明不白就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大的痛苦。所以他有一肚子的话,一肚子的苦恼全都憋在心里,可是没人愿意听他倾诉,都不想放下手头的杂事,于是尧纳十分苦恼。确实,当你憋着一肚子事却没有倾诉对象时,是最难受的。

尧纳驾车时,乘客不理他甚至讥笑他,而他却全然不在意----因为他的苦恼已胀满了他的脑子。他回马车大店时,同行们也不理他,都一心一意地睡觉,他只有喂马时,把心中的苦恼、烦心事全部说了出来。马像是听懂了似的,十分专心的样子,看着主人,把鼻息喷到主人手上。

这是个十分伤人心的故事,看过后仿佛自己也十分苦恼,好像自己也是马车夫尧纳,心中也十分憋得慌,总想说点什么。那时,就体会到了那一种感受。让人不想、不敢再看下去了,于是赶紧合上书,想摆脱这种感受,因为你知道,它本不该让你来承受的。但你很快发现,他已印在你的脑里了。我想这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最好解释吧!

实在憋不住了,就讲给别人听吧!让他也帮你分担些忧愁,让他也领略一下契诃夫的精妙文笔吧!

《苦恼》读后感 篇2

说起伽利略,大家也许会想到单摆定律和比萨斜塔上的著名实验。但我今天不是为大家讲述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而是介绍一位业余侦探,同时也是一位物理学家-——汤川学。

汤川教授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笔下的人物。他是一位天才物理学家,经常协助大学同学草薙警官解决不可思议的案子。诸如人体自燃案、只有心脏腐烂的尸体案等等。

今天所介绍的是“伽利略”系列的第三部短篇集,也是东野圭吾在伽利略系列的长篇《嫌疑人X的献身》大获成功后的第一部伽利略作品。

作为一部承前启后之作,可以从作品中汤川副教授的变化看出,从来只对科学感兴趣的副教授居然也会为人际关系感到苦恼。第二个短篇中,汤川曾说“人心也是一种科学,而且极为深奥。”这说明副教授在多个案件的磨砺后,再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伽利略”了。这部短篇集中,东野先生安排了新人女警内海熏的出现。我认为内海的出现,也导致了教授的变化。

书中的推理,则一贯是东野最拿手的物理探案类型。《坠落》中水蒸汽的使用,《扰乱》中的声音频率,无疑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高深莫测的物理世界。读小说伊始,费尽心思去猜犯罪手法,在谜底揭开的那一刹那,除了感到快感,还有被作者耍弄的感觉,简单的物理常识而已。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写作的功力。

《伽利略的苦恼》中传达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人际关系的微妙,还有物理实验中最重要的思想——亲自动手,验明真理。正如汤川一本正经地对内海所说过的话:“先动手试一试,这种姿态才是最关键的。”其实不止物理,任何事情,保持这种姿态才是最重要的。

总体来说,我对这个短篇集感到满意。只是五个小故事读完后有些许意犹未尽,或许这才是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吧。希望作者能够继续努力,写出更多这样的佳作,满足书迷们的愿望。

《苦恼》读后感 篇3

《苦恼》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1886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俄国社会底层的车夫姚纳的悲惨命运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姚纳在儿子去世后,极度渴望向人倾诉。他先后遇到了军人,三个青年,看门人和住处的小伙子,但却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的遭遇,最后他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向小母马诉说心中的苦恼。

小说首先表现的是俄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恼和悲惨处境。正如题记所说“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社会底层小人物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受压迫,受剥削,而且精神上受奴役,受孤立,不得慰藉。军人可以对他大发雷霆,青年们随意肆意取笑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同时,他的物质生活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直到日色昏昏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拉车接客到深夜,竟连燕麦都买不起。他的悲惨遭遇同样使他痛苦万分,如同鲠骨在喉。相濡以沫的妻子早已亡故,传承生命希望之火的儿子又病死了。车夫姚纳物质生活的不幸,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不仅如此,对车夫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物质生活和现实境况,而是他的精神生活压抑,苦闷,他心中的痛苦无处诉说,没有人理解他,同情他。对他来说,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比物质生活上的苦难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物质和精神的苦恼摧残下的麻木的内心。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此外,在失去儿子之后,车夫姚纳在苦恼中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对存在意义的不解。人的存在意义是人生哲学的一个重大命题。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见它,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苦苦追寻,有的人得到了答案,也有的人一无所获。作为一个车夫,姚纳在人生意义的困惑中徘徊,但终于未能得到答案。最终,在万般无奈下,姚纳只能向与他相依为命的小马倾诉衷肠。

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与精神上的麻木,具有现实主义的典型特征。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

《苦恼》读后感 篇4

《苦恼》写于1886年,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代。由于七十年代兴起的“民粹派”采取暗杀手段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却未能推翻专制制度,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人民。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绝望情绪。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庸俗习气。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贫苦不堪。契诃夫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群众思想的麻木,以深广的忧愤投入创作。他除了用讽刺的批判的笔触写下了大量揭露社会丑恶的作品外,还写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诉造成小人物不幸命运的社会|黑暗。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苦恼》读后感 篇5

大部分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持有这样一种态度,那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做父母的可能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孩子愿不愿意?快不快乐?今天,我读了《99分的苦恼》这篇文章,觉得挺有意思的,值得一读。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我”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充满了得意。***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觉得“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夫妇俩“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打击。虽然女儿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可妻子认为孩子每次都应该得100分才顺理成章,于是孩子***总是不满意,时不时都会有暴风骤雨的可能。

读罢文章,孩子***之所以成天不开心,就是因为女儿没拿到100分。闹得整个家庭被苦恼包围了,孩子苦恼至极,爸爸苦恼至极,妈妈苦恼至极,这都是那个该死的“99分”的“杰作”,更是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惹的祸。此刻,我要大呼特呼: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你们的女儿已经够努力的了,别恨铁不成钢啊!要顺其自然,知足才常乐噢!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这可是爸爸运用幽默理论学说,来缓解矛盾冲突时发表的高论。真是煞费了苦心啊!我是打心里佩服这位聪明幽默的老爸。我也真心希望各位老爸老妈好好学学这位老爸的处事办法,多和自己女儿谈谈心,多陪自己的女儿玩玩,不要老要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小心自个儿的孩子变成一个只会读书的大白痴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