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 篇1

在寒假里,我看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它使我感受颇深、流连忘返。

这本书讲述刘亦婷18年以来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的努力以及她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的故事,这其间,有老师对她的鼓励,同学对她的关心,父母对她的教诲,当然还有她自己付出的汗水。

刘亦婷在遇到失败挫折时,总会端正自己的心态,不气馁,不放弃,永不服输!以前,只要我考试考得不好,就会有一种挫败的感觉,心情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但如果是现在,我绝对不会那样,我会分析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

此外,刘亦婷姐姐做事情有计划,有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以分钟为时间标准的时间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可我呢?做的还远远不够。

我想:刘亦婷姐姐能考上哈佛大学,完全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哈佛,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能考上哈佛大学的人是极少的也是幸运的。刘亦婷同时被四座名牌大学录取,奖学金高达3万多美元,她背后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这本书会让我们得到许多启发,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 篇2

“哇!天才呀!她竟能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蒙特豪里尤克学院这四所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录取。”刚翻起这本书,,我的感受只有惊讶。

但所谓“登高眺远”,渐渐看下去,我才知道,刘亦婷的一切都得靠培养。

我一向不信早期培养,觉得它是个无稽之谈,根本没有什么用。但是刘妈妈的训练五官,刺激大脑发育,却让她捡回了一条命。从此,我才知道早期培养是重中之重。它是人生的基奠,建起华丽的殿堂;它是命运的主人,谱起美丽的华章。

早期教育中,我最尊崇、最相信的是“实践”。因为古有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有歌德“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刘亦婷正是有那些动手的机会,才会一听就懂叠纸船,听“说戏”靠理解模仿就“入戏”。看到这些,我才更加相信“实践”了。实践是金,实践是银,实践是人生的一口粮,是遇到危险时自卫能力。

小学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学习的六习惯”——“尊重学习时间的习惯”“积极休息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使用权威性工具书的习惯”“正视错误的习惯”“保护视力的习惯”。其中我最赞成“独立作业的习惯”:一是让她自己掌握时间,二是让她自己用录音机听写。这样既培养了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也更加加强了她对学习的重视。

当读到初中阶段时,才知道刘亦婷的成才之路并非都是平齐,也有那些小弯路(愤怒打小T,差点打瞎人)但这个小劫难却使她懂得了“千万别为小事争吵,因为一时的激动会酿成大祸!”的确“小事冲动,酿成大祸”,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本着宽容之心,及时谅解他人并之处其错误;纠正其错误。这样,世间就会少一片纷争,少一分悲寂,少一次灾难。

高中阶段我认为最重要也不重要。因为这是大学的冲刺但知识量却很少(大多是复习)。但这期间,刘亦婷一直不舍地在训练作文水平:《鬼城的“鬼”花招》《兵马俑外的“国际贸易”》……《站军姿》……《顿悟》。我发现这些作文的题材都是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对呀!写作就因写生活中的小事呀!素材不应该就在生活中挖掘吗?这也是一种细心的表现呀!

终于,在这么一段成才之路后,她成功了,她的父母也成功了。“我能上哈佛,对父母而言是家庭素质的成功;对我而言,只不过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而已,离‘成功’还远着呢!”刘亦婷坦言。也许正是与“谦虚”为伍,刘亦婷才能够如此有能耐。这也正反映了家庭素质的成功,因为谦虚是刘妈妈一直所教导的:就比如说不要当场揭穿老师的错误,不要插嘴替同学回答……

但我认为她早已是个成功者了。因为她一点就通,因为她不骄不躁,因为她自信勇敢,因为她志向远大……拥有诸多的良好素质,她怎么不算个成功者呢?

艾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好,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的确如此。像“卡尔威特”等事例不正印证了这句话吗?像刘亦婷的成功不也是教育的成果吗?你瞧,那些教育方法虽然琐碎、虽然麻烦,但却硕果累累、成就追身。

最后,我还要再吟一遍艾尔维修的话:“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好,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 篇3

今年的寒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哈佛女孩刘亦婷》。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觉得它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也是最值得我们同学们阅读的书。这本书讲述了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从小到大教育亦婷的方式和经验。你们想听听里面的故事吗?我讲给你们听吧!

主人公刘亦婷是一位18岁的成都女孩,她同时被美国4所名牌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书中主要讲述了亦婷父母是如何培养亦婷的过程和方法。正因为亦婷的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及对亦婷无微不至的关心,才使亦婷如此卓越。

亦婷母亲怀孕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好书,叫《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讲述了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亦婷母亲得到这本书时,如获至宝,反复研究,将这本书的精髓贯穿于亦婷教育的整个过程。刘亦婷初临人世时,多灾多难,她的家人一条心带好这个“肉娃娃”。

刘亦婷在人生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她在去美国的时候,跟妈妈说:“我走了,你们有时间就把培养我的过程写成书吧,去帮助那些渴望得到指点的父母和孩子吧。”还有一次,《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亦婷说:“我能上哈佛,对父母而言,是家庭素质教育的成功,对我而言,只不过是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而已,离‘成功’还远着呢!”我希望我们看过这本书的人也像刘亦婷一样加油,考上名牌大学吧,让我们一起奋斗吧!

《哈佛女孩刘亦婷》读后感 篇4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让我受益匪浅,从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这个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哈佛女孩”并非真正意义上按照素质教育的培养思路进行培养的,她依然是“家庭应试教育”思路培养出来的典型,从某种程度上看,“刘亦婷培养模式”可以说是反素质教育的。

她被几所大学同时录取,然而她并不开心,因为他的目标是哈佛,那个拥有最高学府之称的地方。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投向羡慕的眼光,她在众人眼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是呀!***妈从小对她的教育,告诉她任何事情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学会独立和有信息,做事要具有一个自己的‘理想’而非盲目的追求。书中有一件事讲诉了一个个小故事和她慢慢长大成人的点点滴滴,记得有一次她去参加美国的交流计划,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因为要经过面试,笔试等等,和他在一起的同学个个都很优秀,她也充分的准备着,然而就在她要睡觉前跟父母的谈话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而从为了那个幸运的家伙。

从这一个一个的故事,我也明白了我们现在虽然还小,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独立,学会凡是要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完成,做任何事情都要具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不能盲目的跟风,自己只是在跟着别人一起在看热闹,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确定每一件事情的的意义,做一个完全独立而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