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六尺巷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六尺巷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六尺巷这篇文章,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街宰相府遗址北侧,两堵青砖墙,黛瓦压顶,全长约百米,宽六尺,地面全部由鹅卵石铺砌而成。六尺巷两头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懿德流芳”“礼让”几个大字,显得庄重肃穆。
说起六尺巷,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个宰相叫张英,吴家盖房占地越了界,发生争执,于是,张家人写信给张英,张英在信后面写上“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说:写一封信来只为了院墙这样的小事,那么让他三尺又算得了什么呢?万里长城至今还耸立在峻岭之间,而号令修理长城的秦始皇却早已不在人间了。吴家感动了,也让了三尺宽,形成了六尺宽的巷子,叫六尺巷,六尺巷的名字由此得来。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六尺巷是文都桐城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更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我要学习宰相张英那宽广的胸怀,宏扬传播“礼让”精神。使六尺巷名声大振,四方流传,始终不忘自身的道德修养,我也要学习那种礼让的精神。
六尺巷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六尺巷的故事》。传说在清朝时的安徽桐城,出了一位宰相,名叫张英。当时,他们家的人想盖一座房子。于是,大家便找来了工人,盖起了房子。可是,盖好的房子占了邻居家的三尺宅基地。为了这事,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要求上告朝廷,也告到了张英那里。张英一看这事,便作了一首诗,差人带回了老家: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阅罢,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于是,就把外墙向后挪了三尺。邻居见了,深受感动,于是,也把外墙向后挪了三尺。于是,之间就有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
转眼,时光回到现代。现代的人可不像古代人那么讲礼貌。现代的人很烦,一丁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闹个。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两个年轻人,一个偷了另一个人便利店里的小包餐巾纸,被发现了两个人立即大打出手。小偷被打的头破血流,血“滋滋”的往上涌。
为什么现代人不像古代人学习学习呢?因为现代人一遇到什么事就要“报仇雪恨”,不可以沉着冷静地想问题,遇事就冲动。而且,也都不想让步,都以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力气,就可以出头。其实一点也不是这样。如果人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斗、勾心斗角。那么,我们的世界上就不会有“和谐礼让”四字。
和睦、和谐、礼貌、谦让,这就是“和谐礼让”的意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那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和谐礼让吧!
六尺巷读后感 篇3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小故事,大智慧》里的《六尺巷》便有此等效果。
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在京城做宰相。一天,他收到了侄儿派人送来的一封信,大意是讲邻居要跟他争抢地盘,请求叔叔拿出态度替侄儿做主。张英啥话也没说,当即提笔回了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侄儿看信后豁然开朗,不仅不再与邻居理论,还真依言让出了三尺。邻居了解情况后也觉羞愧,随之也跟着退让了三尺,于是便有了“六尺巷”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是因为它有着“引人向上,劝人为善”的正能量。宰相张英是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以一首打油诗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邻里矛盾。他教育侄子要学会让步,不要为一时得失破坏邻里关系。而隔壁的邻居也是明事理、知进退的人,见人家主动退让,反倒觉得不好意思,跟着也退后三尺,结果成为美谈。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矛盾自是必不可少,古今一样。记得有年夏天,爷爷要在后院造一间厢房,便喊了一辆卡车装了建筑材料回来。可是车子刚一开到邻居家的场地上,就听“咔嚓”一声,场上的水泥地裂开了!邻居奶奶闻声跑了出来,对着爷爷就嚷嚷起来。我当时很不服气,因为那块水泥地其实早就有裂痕了。可爷爷什么也没说,一直低声下气地道歉,并表示一定修好如新。后来邻居奶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坦言自己有点小题大做了。爷爷忍一时之气,却和谐了邻里关系,让人敬佩。
俗话说:忍一时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是胸怀豁达的表现,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每个人都退一小步,世界将会前进一大步。
六尺巷读后感 篇4
《六尺巷》说的是安徽桐城有个宰相的侄子想建处宅院,请来算命先生找了块风水宝地,可当地的一位富豪也看好那块宝地,于是两家都想把围墙打过些,各不相让。宰相的侄子只好写信求助京城的叔叔,宰相看信迅速提笔写下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侄子见信后惭愧不已,便拿信来到富豪家,结果两家都让出三尺,留下了名扬后世的六尺巷。
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过分看重。古代的财主大多过分看重钱财,活着是个守财奴,吝啬鬼,死后还要将大量的珠宝带进坟墓,妄想世代享用,岂不知无论过去多少年,终逃不脱盗墓贼的魔爪,死了也不能安身,何其可悲?反之,如果将这些珠宝作为慈善接济穷人,活着心宽,死后身安,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上帝,金钱是万能的,我认为不然。如果你给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黄金,你等于给了他一刀。相反,给他一瓶矿泉水,就能救他一命。设想你身处一条触礁的航船,你是愿意丢弃一船财物,还是抱着它们沉入水底?毋庸置疑,生命才是最宝贵的。有了生命,千金散尽还复来。
《六尺巷》不仅告诉我们钱财乃身外之物,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礼让。为什么富豪也让三尺?因为富豪也被宰相的宽容大度所打动!宽容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还能保护你我的生命。新闻中常有报道两人因发生口角或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引起打斗致死或是坐监的事件,令人不寒而栗。如果其中的一方能宽容或礼让一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会有惨剧的发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