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命运》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命运》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命运》有感 篇1
今天,我读了《命运的秘密》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有两个年轻人因对命运的秘密是什么争执不下,便向无象大师求救,无象大师让他们去找两坛酒。第一个年轻人只刨了半晌便半途而废了。另一个年轻人坚持不懈,终于找到了酒坛。无象大师告诉他们:“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有的人什么都没找到,有的人却找到了好多,这并非后者更幸运,关键是他更能努力,更能坚持。”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人生实在奇妙,如果你坚持只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愿。”对啊,只有朝准目标,坚持不懈,成功之门就会向你敞开。
就拿学习来说吧。上课时,老师在专心致志、绘声绘色地讲课,有些同学的思想却开了小差,窃窃私语。有些同学却认认真真。前国足球教练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在这里得到了应验。考试时,态度端正的同学用汗水换来的是优秀的“成绩之花”
就算是玩,态度也十分重要。一次玩电脑游戏《孤单枪手》的第十五关时,我用尽全力,战胜了一些困难,可最后还是放弃了,在这里我便成了那个没有自信,不肯努力的年轻人。 成功之花是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的,不付出努力是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幸运之神总是降临在那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的身上。所以让我们成为那个坚持不懈的年轻人吧,让我们都能找到人生的“酒坛”。
读《命运》有感 篇2
在这浩大虚空之宇宙,冥冥之中的一股神秘的力量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那是命运伟大的主宰。
——题记
什么是命运?在读完《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时,我不禁这样问自己。命运的降临,是天理,还是报应?
命运让霍金患上萎缩症,痛苦不堪,而且被告知只能再活两年半。然而在他顽强的拼搏下,命运作出了退却。他一直活着,还取得多成就。
就是霍金是幸运的,还是悲惨的?抑或两者都是?
在现在,我终于明白,命运,是一把双刃的剑。
如果没有命运对他的捉弄,他也许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又何来今天的成就?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他可能健健康康,又何来今天那一身的病痛?
原来,命运还是仁慈的,它在打击霍金时,也给了霍金一个机会,一个取得成就的机会。换句话说,霍金的命不好,是他抓住了命运在无奈地履行职责时故意抛下的一个隐秘的机会。
还记得霍金对自己说的那句话吗?“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儿辉煌。”
是命运使他产生了这种想法,其实想法也是一种机会,它是丛心里出来的,这个机会能步能被抓住,就要看那个人有怎样的想法了。试想一下,如果霍金不这么想,他在命运面懦弱了,那么世界上就几乎不会有人记住斯蒂分·霍金,不是吗?
霍金的'这种豁达的想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是的,命运对他是很残酷,但是他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抓住了命运的尾巴。
我也受过病痛,那是一次春节之后,我因为吃完早餐便进行运动,所以导致了阑尾炎的发生,而且到了医院还要进行手术开刀把阑尾给取出来。当时我怕死了,悔恨不已。刚开完刀的时候特别痛,我差点受不了。时间是那样的难熬,一分一秒都是那样地难熬。要是如此那也就算了,最可气的就是我失去了三个月的“自由”——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当时我虽然嘻嘻哈哈,自我安慰说这样多好,不用进行跑步锻炼累死人。可心里却一点儿也不好受。看着别人玩得那么欢,我似乎跟一火星人儿似的。但现在我想通了,不能一直这么郁闷下去,我切除了阑尾,就再也不会发病,比一般人要好得多,而且让我记住了教训。
命运,既可以残酷,又可以幸运。重要的是人的心境,不是吗?
读《命运》有感 篇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在李广田诞辰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李岫教授出版了《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该书久经磨砺,后出转精,把李广田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是传主的女儿,是传主后半生生活的见证人。这一独特的身份,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说的我愿意叙述最原始的材料,写出我所亲历的场景。在这种自觉意识的作用下,作者在书中大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有关传主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很好地展示并丰富了传主的性格;同时,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类研究书籍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如书中写到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害后,李广田天黑才回家,悲恸难已:母亲看他一天没吃饭,递过一碗饭去,我看见父亲的两颗泪珠掉在饭碗里,而饭却一口也咽不下。当然,书中最充满挚情的还是对父女天伦的描写。40年代后期作者参加清华的剧社演出,父亲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后,李广田被迫害致死。作者从火葬场取出传主骨灰,这一天正是旧历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竟这样把父亲接回了家。每当叙述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时,作者总是以真实的细节、冲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里行间却又满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传主的女儿,更是一个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这一学者视角,作为对女儿视角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理性色彩,该书的学术水准和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李广田在《创作论》中曾指出:文学创作正如蜜蜂酿蜜,它所采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时还要注入自己的蚁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广田创作的精髓,就必须既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活本身甜汁,还要考察主体所注入的蚁酸。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说出了我所知道而别的作者不知道的话。如果说第一章的前两节通过对故乡文化环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画廊集》和《银狐集》中许多著名的乡土散文所蕴涵的生活甜汁的话,那么,在第七章中则更多地考察了传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蚁酸。这种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传主文本的生成之谜。二是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对传主文学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厘定。本书作者在许多论述中显示出了相当开阔的理论视野。如第四章第四节考察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它以英人怀特的著作《塞耳彭自然史》为结点,经过精心梳理,从怀特起中经英人戈斯、何德森等,再到周作人、李广田、刘西渭,在宏阔的中西文化背景下接成了一个文学生态链。在分析传主散文《少年果戈理》的坎坷遭遇时,则将它放到了延安整风运动后的大的文化环境中,显示出了在左倾思潮不断膨胀的背景下这一悲剧的必然。
读《命运》有感 篇4
寒假里,读了林格所著的《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在打开电子文件以前,不由得回忆起13年暑假时在蓝海汇州培训的那次养成教育。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好习惯的人,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又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这本书对我们的意义尤其重大。
本书中所提到的十二个习惯是:一、把一件事做到底;二、孝敬父母;三、做事有计划;四、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五、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六、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七、耐心听他人说话;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九、微笑待人;十、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十一:认真写字;十二、在错误中反思自己。本书作者给我们培养五个步骤的习惯:(1)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在习惯感兴趣。(2)明确的行为规范,是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3)行为训练的持久性,让孩子从被动到主动自动,养成良好的习惯。(4)及时奖惩性评价。(5)形成环境。我认为步骤3和步骤4是最关键的两个步骤,这需要从细节的父母和教师,坚持训练,反复提醒,制定计划,及时地进行有效地评估和奖惩,让孩子们从被动开始活跃,然后形成一种自动的行为。这些看似小的习惯,正是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甚至是我们这一辈子都需要的,换句话讲,它关乎我们一生的成败。如果将这些至关重要的人生习惯传授给我的学生们,那一定是作为一名老师今生中最大的成功!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我们的孩子通过我们的努力都能掌握这十二个习惯,掌握人生的大智慧,从而走向自己的成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