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我为盲婆婆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3.通过学习课文,使小学生明白帮助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
4.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其中的八个生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的一颗爱心。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认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去掉拼音也能达到此要求。在逐步缩小语言单位的过程中,都能够准确迅速地认读句、词、字。认读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二、理解课文
1、范读课文,配多媒体课件。
(利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直观生动的音像刺激学生的感官,从整体上强化感知,对于学生认识事物具有积极意义)
2、学生自由读,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句,体会感情,达到熟读成诵。
3、理解:第一节的教学中要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重点理解乐呵呵、喜滋滋所蕴含的情感,反复诵读,读出高兴的情趣。
第二节的教学要给学生创设一种田野里鲜花开放、百鸟齐鸣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并进入这种境界进而体会出这种优美境界的情趣,从而感受到我对盲婆婆的爱,品味付出爱所带来的无限欢乐。
第三节的教学要抓住后两句,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进而体会童趣
三、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情趣,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去指导朗读,关键是童趣要浓。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课文
二、生字指导:
盲 读音mang 上下结构 与育相近;
滋 左右结构 右下角易错
鼻 下边不出头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正本生字作业;
3、同步训练。
教学后记:
全诗字里行间充盈着一名天真纯洁的儿童对盲婆婆的爱。这篇教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课文,使小学生明帮助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送蝈蝈”、“献爱心”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3.“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机、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解释“盲婆婆”,做实验体会“盲人”的痛苦与不便,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眼睛。
4.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1.看图听课文录音朗读。
提问:听了录音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1)指4.名5.读生字词。(2)齐读生字词。
6.试读课文,7.理清文章结构。
(1)揭示四段的意思,(小黑板出示)想一想,怎样填序号。
( )“我”的心意。( )“我”送蝈蝈。
( )“我”的愿望。( )“我”的信心。
(2)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大屏幕出示:
绿
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 )_________
2、教学“邻居”。大屏幕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大屏幕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笑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大屏幕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助残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目) 目就是眼睛。是啊,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空旷的原野。(配图)
2、可是,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盲婆婆,多可怜哪!读词语盲婆婆。
3、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 (出示蝈蝈图) 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这蝈蝈是谁送的?为什么要送呢?我们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看动画听配乐朗读课文。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画出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绿色 邻居 替 乐呵呵 您 清波 田野
童年 难忘 领 喜滋滋 流淌 往日 唱歌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4、过渡:刚才这些词语,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词语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二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长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指名读,范读,比较。再指名读,齐读。
找别的长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7、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婆绿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3、师范写,生书空。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有趣的儿童诗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二、精读课文
(一)第一小节
1、我们已经好几遍课文了,(指课题)现在你知道这只蝈蝈是谁送的吗?
2、这个小男孩是盲婆婆的什么人?(邻居)出示邻居,指名读,邻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怎么记?
看图:邻居家的小男孩送蝈蝈时脸上什么样的表情?书上用了什么词?读好喜滋滋乐呵呵。
评:从你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你读得真是喜滋滋的。
4、让我们一起喜滋滋地读好第一小节。
(二)第二小节
1、(指课题)邻居家的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自读第二小节,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婆婆,我上学时,没人陪您。现在好了,这只蝈蝈可以替我给您唱歌,这样您就不会冷清了。指名读: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3、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那不上学的时候,文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去陪伴盲婆婆呢?(他会自己唱歌给盲婆婆听。他会讲故事,为盲婆婆解闷。把盲婆婆带到田野里去散步。他会为盲婆婆捶背,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讲给婆婆听。他会为盲婆婆干活,烧饭给她吃。)
3、总结: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平时为婆婆唱歌、解闷;自己去上学了,仍然放心不下婆婆。特意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
4、明明想到婆婆可以和蝈蝈做伴,可高兴了。谁来试着读读(评价引导:A你是笑着说的B您字读得真好,读出了对奶奶的尊敬和喜爱C想到蝈蝈可以和婆婆做伴,你很开心)
5、老师来当婆婆,谁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先自己练练,(情景模拟A谢谢你,孩子,你想得真周到。B是呀,你可真是我的开心果,你不在我可真不习惯,现在好了,蝈蝈和我做伴了。C孩子,自己留着吧,你也一定很喜欢这只蝈蝈的。)
6 谢谢孩子们,老师刚才闭着眼睛的时候,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心里很害怕。可是听到你们天真,烂漫的声音我就觉得特别轻松,快乐。
瞧,婆婆听了你们的话也很开心,她正眯着眼笑呢!来,带着这分高兴的心情一起告诉婆婆这个好消息。
(三)第三小节
1、(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蝈蝈的歌声多么美妙动听,快捧起书,轻声读第三小节。思考:婆婆听了蝈蝈的歌声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回到了什么时候?出示第三小节。
2、婆婆走进田野,佛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事物呢?她又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呢?请小朋友们再读第三小节,然后想一想。
3、交流:美丽的田野充满生机,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小朋友,你们真会发现美,你发现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欢快的流淌,溪水可真清啊,清的一眼看到底?。读词:流淌的清波(评价:老师看到小鱼在游动了。真清啊!)
你们想看一下美丽的田野吗?(出示:野外图。青的草,红的花,蓝的天,白的云,飞舞的蝴蝶,欢唱的小鸟,这就是婆婆儿时的乐园。)
4、小朋友们,看,小时候的婆婆多可爱,她常带着草帽,赤着小脚丫,在田野里尽情玩耍。她会玩些什么呢?说话:婆婆会在田里!
5、孩子们,你们想到的,还有许多你们没想到的开心事,就是婆婆儿时的欢乐。读词语:欢乐。这么快乐的事你会忘记吗?婆婆也没有忘记。读词语:难忘的欢乐。婆婆年纪大了,岁月无情催人老,她的眼睛又看不见了,蝈蝈的歌声把婆婆带回了童年,让她又想起了快乐的往事。读词:往日难忘的欢乐
6、你能读出蝈蝈给婆婆带来的快乐吗?(引导:你来到田野很兴奋,但声音大了,会把婆婆吵醒的。这句话是想象,读的轻柔,缓慢。给你个小建议,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读一读。田野是宽广的,有蝈蝈的歌声婆婆不再孤单,她特别快乐)
7、蝈蝈的歌声给婆婆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婆婆开心吗?小朋友开心吗?你们开心吗?葛老师也特别开心,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只蝈蝈。来喜滋滋地读好这段话,读出婆婆内心的欢乐。
(四)第四小节
1、送完蝈蝈,小朋友该走了,他会怎么和婆婆告别呢?
2、恩,小朋友一边挥手和婆婆说再见一边还高声说
指名读: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3、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唱歌吧。读好:咯咯,咯咯,咯咯(提示:我们的歌声不美,婆婆听了不会喜欢的。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吧。老师来当指挥,小朋友们看清楚老师的手,手在下面,你们就轻轻唱,这样就高声唱。我们要唱得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我们来试试,准备一下,准备好了吗?)
齐唱,指名唱
现在老师不指挥了,你们爱怎么唱,就怎么唱。能行吗?
(评价引导:A你们的歌声高低起伏,有滋有味。B歌声不断,快乐不断C你们的歌声清脆悦耳D你们真是一群会唱歌的蝈蝈)
4、我们现在来读读第四小节,特别读好蝈蝈的歌声。
三、总结全文
1、蝈蝈的歌声使婆婆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里充满了欢乐。让我们一起感谢大自然的歌唱家蝈蝈。感谢它给婆婆带来的欢乐。配乐全文。
2、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课文学完了,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
3、你觉得这个小朋友给盲婆婆送去了什么?
4、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朋友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四、学习生字:邻 居 替 您 领 童 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 )邻( )里( )居( )
您( )领( )野( )尾( )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