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2025/10/1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

最近,我学习了《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非常的有感悟。

《布鲁克林有棵树》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弗兰西一个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的贫困的十一岁女孩;一个经常挨饿、整天吃发霉面包的女孩。可却是一个拥抱伟大梦想的女孩。

弗兰西是一个这样的女孩,她的身世很不幸,她的母亲不宠爱她;她的父亲也过早去世,总是受到别人的嘲笑……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弗兰西也是个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丰富,热爱读书,在弗兰西身上,我仿佛看见小时候的自己,那个也曾生活在穷困中,却无限热爱生活和热爱读书的小孩,那个永远心怀梦想的小孩。

读完《布鲁克林有棵树》心里很复杂,不知该如何表达,我仿佛也如弗兰西一般从那无尽的贫苦中脱离出来,似乎终于可以开始暂新的生活。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2

作者见蒂。史密斯(1896—1972)是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有棵树》是她的主要作品。

本书的内容和书名一样,朴实无华,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一个朋友,将她成长的故事在自己耳边娓娓道来,非常的亲切。这是一个温暖丶有力量丶令人感动的成长故事。弗兰西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祖辈是典型的新大陆移命,连着几代人都在白手起家的美国梦中挣扎,母亲做清洁工,父亲酗酒,时常无业,到死也没有留下什么财富,因有弟弟妹妹,她还不得不辍学,早早打工赚钱养家……用消极悲观的观点看,弗兰西没理由幸福快乐,然而她始终保持着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通过坚韧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受更多的教育,最终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祖母睿智,茜茜热情,凯蒂坚韧。这是人生中很值得阅读的。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3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作家贝迪史密斯的著名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西是个出生在贫困家庭中的一个普通小女孩。弗兰西在贫困的环境中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向往。她乐观,积极,活泼,阳光,富有想象力。而《布鲁克林有棵树》一字一句的记录下了她那艰难而不失活泼的灿烂的青春。当你打开这本书弗兰西从10岁到16岁的美好青春将被你一览无余,你会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弗兰西与爸爸亲近与妈妈有些疏远,但最关心,最了解弗兰西的却偏偏是这位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母亲。弗兰西为了一家人的支出,放弃了自己的前途。辍学找工作来供弟弟尼雷上学,妈妈怕耽误了弗兰西的学习,坚持让弗兰西继续上学,后来弗兰西上了暑假大学,母亲十分激动。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都将弗兰西一家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睦睦的表现淋漓尽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个了,爸爸去世两年多了,妈妈收到了来自妻子去世一年半的麦克布兰先生的求婚,放到其他人身上,应该不会有几个孩子同意吧?但这件事发生在弗兰西的母亲身上,一切却变得那么顺利。当事情发生后,弗兰西与弟弟尼雷最先想到的却是他们呢18个月大的小妹妹劳瑞。他们小时候吃尽了苦头,可不想劳瑞也这样。或许他们认为有了一个新爸爸,劳瑞也不用像他们小时那样受苦了,他们很懂事,他们尊重妈妈的选择,不会刻意排斥这件事,他们希望劳瑞和妈妈更加幸福,读了这件事我心中深深的感叹,深深的佩服,弗兰西的懂事。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4

生命的光彩在于个人对生命的态度,你若有好的心理,那么将会很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对生命不抱有希望,便一生一世无成,致使荒废。

主人公弗兰西生活在一个布鲁克林的贫穷家庭。但一家四口一点不受贫穷限制,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发生。母亲凯蒂偏爱弟弟,在心灵上无法与弗兰西沟通。父亲在世时一直任劳任怨,对生活有很大希望。弗兰西感情丰富,热爱生活。他们一家认为有一份美好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才会被打开。

生命是美好的,不能因为一些事情而让生命去补偿,那么自己的一生就几乎没有价值了,只有用自身的努力,美好的信念而改变成就美好的人生,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在我们的成长中,一定要坚强,不能有困难就退缩,这样被导入一种不正常的方法,长大后的自己也会像现在一样。所以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有解决它们的两把刷子,不然,社会上有那么多事,照这样我们将如一个无头苍蝇,没有目的地在社会上游荡着,不仅被别人看不起,自己也不会幸福。

没有自己受过的苦,哪有自己挣来的甜。不经历成长,不坚定信念,就无法实现梦想。只有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5

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有一些启发和感悟:布鲁克林的这棵树长在移民区,生长环境贫困、卑微、脏乱,是一棵大大的臭椿树,但是却勇敢、顽强、乐观,即使是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也能长出芽来。它又被当地人称为天堂树。

布鲁克林的这棵树也是一个贫困的小女孩,她家庭贫困,有时候缺衣少食,经常被迫饿肚子,但是她却有幸如饥似渴的读书,是一个被书喂大的孩子。她发誓把图书馆的书从A读到Z,最幸福的童年时光就是坐在树荫里静静地读书。这个爱读书的小女孩靠读书学会写作和思考,甚至走上工作岗位,走出赤贫,跳出那方贫穷天地,走上创作之路,开启自己幸福的美国梦。

布鲁克林的这棵树也是一个赤贫的家庭。虽然极其贫穷,父亲靠在酒店给人唱歌赚点小钱,母亲靠帮人做清洁填补家用,但是,爸爸即使只有一套礼服也总是能收拾地干净笔挺,皮鞋、纸做的假领子也一样锃亮挺括,俨然绅士。母亲更是能干利索,总是能把一贫如洗的家和做清洁的地方收拾地非常整洁。最值得敬佩的是妈妈听从不识字的姥姥教诲,从孩子们生下来就给孩子们睡前读书,《圣经》、莎士比亚,在那样一个极其贫穷的时代(二十世纪初)反反复复地给孩子读书,以至于孩子们都能背下来了。

布鲁克林的这棵树还是一个时代,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那样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人们能够坚强地克服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这几个关键词:坚强、乐观、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