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时间之箭》读后感

2025/10/12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时间之箭》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时间之箭》读后感 篇1

大家见过恐龙吗?知道恐龙生活在什么时期吗?又了解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吗?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我翻开了《时间之箭》,想随着十二岁男孩木里去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木里是一个贪玩的男孩,暑假在和妈妈的一次旅游中,任性的他非要在游乐场快关门时去玩“激流勇进”,工作人员拗不过他,于是他独自一人坐上了“激流勇进”的`橡皮艇,皮艇缓缓前进着,突然一个俯冲,皮艇急速往前飞驰,木里正兴奋不已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不在游乐场了,而是来到了一片陌生的森林,他意外地进入了原始的白垩纪,那里有许多不知名的恐龙正追着他,木里因此跌伤了脚,幸好被1944年神秘失踪的恐龙考古学家桑吟救起,木里慢慢地适应了白垩纪的生活,还有了自己恐龙朋友,知道了桑吟和时间之箭的秘密,直到有一天木里亲眼见证了恐龙的灭绝。最后他通过桑吟制作的时间管回到了他熟悉的沙星城。

这虽然只是个科幻故事,但书中的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惊险有趣,我仿佛身如其境,并感受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特殊感情,我想对大家说:“请好好保护我们身边的动物,不要让它们像恐龙一样灭绝了。”

《时间之箭》读后感 篇2

合上这本书,我的心却跟着木里来到了白垩纪时代,我见到了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桑吟,听他讲述了他和方舟是怎样载着时间之箭来到这个时代的,他们的朋友——小迈亚恐龙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桑吟和方舟,从此方舟用余生建造了方舟物种银行,桑吟亲身经历了在他们到达白垩纪的第55年的8月26日一颗彗星撞击地球,从此,惊险重重的恐龙时代结束了。

木里回到了九十年代,那时的我们还没出生,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也好像听到了木里对我的呼唤:“朋友,你也不要找我,我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将来。我存在于你的想象里。”

人类生存至今,到今天为止有没有学会和世界的一切人,一切动物,一切植物和睦共处?人类是聪明的动物,他改变了地球的容貌,人类是笨拙的`动物,他伤害了太多的生灵,20xx年的地球灭绝论是真的吗?等着吧,那时的我,或许也会能穿越到白垩纪时代,见见霸王龙的霸道和梁龙的宽厚,看看我从未见过的原始森林里的真实面目,然后承载着时间之箭来到3000后年,看看未来威猛的机器人时代......

《时间之箭》读后感 篇3

读完《时间之箭》这本书后心里突发奇想,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会受到多少人的喜爱! 书中的十二岁男孩木里,在玩疯狂冲浪时达到了时空隧道,进入了白垩纪,。在那里男孩木里,遇到了所有稀奇古怪的生物,甚至还看见了真的恐龙。在那里他还认识了55年前失踪的桑吟,桑吟还告诉木里,当时中国大地炮火连天,方舟(桑吟的好朋友)制造出了时间之箭,方舟说,未来和过去就像一只箭,一端指向未来,一端指向过去,我们一直走在这支箭的中间。方舟还说,我制造的这支箭最多只能回到白垩纪,去帮助桑吟破解恐龙灭绝之谜。虽然,时间是不可能倒流的,但这是一个科幻小说,在小说里是有可能的。方舟就在小说里把不可能,变成了一定,(.)真是太伟大了!灭绝的.前一天晚上,桑吟把时间之箭给了木里,木里在走之前,还问桑吟什么时候走,桑吟说他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离开。

上帝是聪明的,他把我们创造出来是对的,他没有创造出时间之箭也是对的,因为如果创造出了时间之箭,这个地球就没有今天的笑声,就没有今天的美丽!

《时间之箭》读后感 篇4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名字叫《时间之箭》。这本书的主人公木里和桑吟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讲了主人公木里在彩虹乐园玩“疯狂冲浪”时误入了穿越时空的‘蚯蚓洞’,让他穿越到了古代的白垩纪,还遇到了失踪55年的古生物学家——桑吟,原来桑吟和他的朋友——方舟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了这里,方舟由于生病去世后,桑吟独自留了下来并一直坚持他们的事业。

在这里,木里听桑吟讲了许多他的故事;当危险来临时和他一起面对难关,一起度过危险,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他们一直这样过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森林里黑暗无边,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拍打着他们的小木屋,渐渐地雨水注满了空地,还有一个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桑吟两天了只吃了一碗粥,他们断粮了,无奈木里开枪结束了小迈亚恐龙的生命。

几天后雨水开始小下来,空中开始泛出了红光,水已经漫到了小木屋门槛下,水中不时漂浮着动物的尸体,桑吟意识到:白垩纪即将毁灭,该送木里回家了,他拿出黑匣子并让木里闭上眼睛,借着时间之箭把木里送回了现实生活,而桑吟独自留在了白垩纪陪伴他的朋友——方舟,原来这支箭是方舟留给桑吟的,方舟的心脏不好,无法承受再一次的时间旅行。木里回来了,带回来人类迫切需要解开的谜题——恐龙是怎么消失的,白垩纪经历了什么?

读完这本书后,不仅让我懂得了人与动物之间要和谐相处,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要临危不乱,战胜困难和危险不仅需要勇敢还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