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觉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东西。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再次大败而归。日记日记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每当我听到这朗朗上口,京味十足的《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瑰宝。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者罗贯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骁勇善战的关云长粗中带细的.张翼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心胸狭窄的周公瑾以及阴险狡诈的曹孟德等人。
《三国演义》里共有四十三章,每一章都情节曲折,生动形象。我最喜欢《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一章,它主要讲了刘备为了拜诸葛亮为军师,两次去山上请他,可都没看见孔明。第三次他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便诚恳地邀他去做军师,辅助自己,以恢复汉室。 诸葛亮看他态度诚恳,便答应了。刘备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我。他三次恭恭敬敬的地上山找他,不怕失颜面,即使关羽,张飞再怎么不屑,他也坚持以诚恳的态度去拜访诸葛亮,好打胜仗,保家卫国。 在这400多个人物中,我最不喜欢的是奸雄曹操,几乎每次使出的计谋,都被诸葛亮破解了,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而且他好逸恶劳,心怀不轨,逼死皇后,独揽朝中大权,自立为王,简直可与董卓相提并论了。我最敬佩的是刘备三兄弟,赵云和诸葛亮,我觉得这三国中,唯有蜀国属于比较正义的,虽说各国皇帝都有贪欲之心,可是只有刘备心怀大志,想要振兴汉室,而关、张、赵三人则骁勇善战,视死如归,忠心耿耿;孔明则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据说还有呼风唤雨之技,特别在《诸葛亮草船借箭》与《孔明借东风》二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听大人们说,我的父辈们都是看《三国演义》长大的,这脍炙人口的旷世巨作,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伴随着我们童年的成长,让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泉水,是指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泉水,是休闲娱乐的好东西,泉水,是沙漠游民的救命水,但是,泉水,也是有 “不正常”的哦!
沉默不是金的“喊水泉”
在我国湖南省慈利县伏龙山腰的一座石灰岩洞中,有一眼山泉,它并不是一眼普普通通的山泉,而是一眼“不会流水”的山泉!额,其实要想让它喷出水来,也不难,这就需要一个嗓门大的人来喊了。没错,这就是那眼“喊水泉”。如果我到那边去旅游,一定会扯开嗓子大喊一番。
在雨季,四周水流如注,而它却滴水不出。可是一有雷声,它便“哗哗”的往外淌水,雷声一停,它也停止流水。夏季,其他地方干旱异常,可这里凉爽宜人,只要对着泉边喊叫,它就会有清澈甘甜的泉水流出。据地质学家所说,这种不闻声不出水的“喊水泉”属于“声震泉”的一种,这与声波震动和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有名的毒泉——哑泉
泉水的`味道清凉可口,只要是能喝的泉水,我都要尝一口,不过,当我得知了“哑泉”的存在时,我再也不敢乱喝水了。
哑泉出自《三国演义》。据说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曾经遇到过4个毒泉,其中一个为哑泉。大队人马都喝了哑泉的水,回到大营都说不出话来。最后经过一个智者指点,喝了安乐泉水后,随即突出恶涎,便可以说话。
读了书中的两篇文章,我对哑泉有了兴趣,于是从网上搜索,知道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大战孟获之处在西洱海以南的盘蛇谷,当在今怒江惠仁桥以东的打板箐、盘蛇谷之间,盘蛇谷旁就有“武侯征南之哑泉”,旁立有碑,题曰“哑泉”。
所谓哑泉,实际上是含铜盐的泉水,有就是硫酸铜(胆矾)的水溶液,胆水解毒的最简便方法就是掺进大量石灰水。救了诸葛亮人马的安乐泉水是一种碱性水,从而使铜盐成为不溶性沉淀物。原来古代的人们,也非常懂科学道理,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
泉水,是圣洁的,但这之中,也会有一些“不法分子”。朋友们,泉水固然奇异,但千万不能乱喝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每天阅读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觉,看了3遍《三国演义》,记得有人说,儿童不适合看《三国演义》,太暴力,太血腥。我想,这要看读者,我看到的就不是这些。
三国演义是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书中描写了很多有名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讲的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军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从这次战役中我明白了,敌人不一定是绝对的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就像我们平常学习,小组之间的成员虽然存在着竞争,但我们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以达到最好的`状态,打造最强小组团队,一起合作打败其他小组成为优胜小组。
书中人物众多,但各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我印象深刻的有“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神机妙算……优点多得数不清。
在《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就让士兵大开城门,命令二十个士兵装作百姓在城门口低头洒扫。诸葛亮呢,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司马懿以为有伏兵便退兵了。读到这里我明白了:做事情只有自知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司马懿就是吃过诸葛亮的一次亏,他心虚,怀疑诸葛亮使用大计,就不听儿子的劝告害怕地推退兵了。诸葛亮就是算准司马懿的这点,才敢大唱空城计。还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慌张,要静心思考,才能想出万全之策。
读《三国演义》,他还激发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促使我不断深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鞭策我不断努力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特别喜爱这本书,带给了我许多写作的灵感,里面有非常多的英雄豪杰值得我们敬仰,有深得人心的刘备;有知人善任的曹操;有雄心勃勃的孙权。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之一,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住无定所,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抗曹。他建立蜀国之后,“三顾茅庐”而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军师,又有赵云、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能征善战的五虎猛将,他们无不对刘备忠诚万分,因为他们看到了刘备的侠肝义胆,认为刘备定能“忧百姓之所忧,想百姓之所想”,日后必是一位明君。“得民心者得天下”,读刘备,品人生。品他的弘毅宽厚;品他的知人待士;品他的威而有恩,勇而有义。
曹操是魏国的君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官渡之战破袁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诧风云。他知人善用,一路上网罗了不少的人才,使得魏国日益壮大。然而,偏偏败在刘备手上,拥有千万兵权且熟读兵法的他每次反而被只拥有区区几万大军的刘备打得落花流水。所以刘备就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曹操嫉妒刘备手下有那么多能人为他出生入死。“携天子以令诸侯”,读曹操,品人生。品他的'忠勇正直;品他的雄才大略;品他的雄才大略,心胸狭隘。
孙权是吴国的君王,他头脑冷静、深谋远虑、雄心勃勃。孙权是拒曹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如当孙仲谋”的赞叹。周瑜是军事,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的孙权,先慎重思虑,再做出决策,他察觉到张昭等投降派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吐露出半点声色。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操。孙权到了最后时,却与刘备开战。周瑜因嫉妒着诸葛亮才让孙权攻打蜀国,每每惨败而归,气得吐血,孙权便不再派兵攻打蜀国。读孙权,品人生。读他的头脑冷静;读他的雄心勃勃;读他的深谋远虑。
读《三国演义》,品人生真谛。三位君王,各有千秋。只要我们学习他们的优点,定会终身受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