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局外人》读后感

2025/10/1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局外人》读后感 篇1

纠缠与解脱,幻灭与真实,拘禁与自由,爱与救赎。于他,没有什么悲伤逆流成河,更没有什么思之如狂,因为已经做好觉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广阔。深以为终有一日将会尘埃落定,却忘了思考自己是否还有时间去等待。

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总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于是变成了一个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尔索在最终的法庭上等待着判决的样子,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曾相信自己的刑罚将被减至最低,但判决却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亲遗体前未哭,抽烟,第二天陪女友等。确实,这是事实,但也早已脱离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牵扯上的不过是说此为能证明他的残忍无情,因而能预谋好去杀人。

这就是法律,判决一个罪犯,一个只能称为局外人的罪犯?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压制?我尚记得莫尔索每一句“妈妈”,语气的亲昵,尚记得他从开始的正常不过,到最后承认自己是异类的无奈。但当他面对所有的痛苦时,却仍旧期望着,“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这时已然只剩下了对社会的讽刺。

社会现实扭曲着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残缺不全,血肉模糊,却仍不放过,必须毁灭。正如书末说,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脱。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恶。问题是他到底有没有这般重的罪。罪恶至死刑,罪恶到一切的罪恶都只是强加上去的罪恶,罪恶到连想想都是罪恶。直到整个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恶。唯有虚无与无尽的荒诞将随无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却死的毫无价值可言。哦!对报社也许能产生点微小的利益。

不论是女友玛丽,还是损友雷蒙,在检察官犀利的言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只是苍白而无力的证词。他们是不同的人,却都在最后变成了同样的角色。比如说雷蒙惹到别人却把无关的好友主人翁莫尔索也拖下了水,玛丽深爱着莫尔索却在最后说着可以指认莫尔索残忍无情,道德败坏的言辞。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可以说是无辜吗?那莫尔索呢,同样的无辜,却因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决以死刑。还有邻居沙拉玛诺老头与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猎犬,老头在狗还跟着他的时候只懂打骂,丢了时,终于伤心。而事实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中不论谁犯了错都是错并且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主角太笨,也同样不能抨击社会是有多么的虚假,因为没有了掩饰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社会。只不过真正不幸的却是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局外人。因为在那时,如同莫尔索,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内向的性格变成了冷酷无情,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因为随意的态度变成了残忍凶恶。设想,就算是法律不给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断承受双重精神暴力后也终将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过是殊途同归。这个社会永远也容纳不下这样一个独特的,淡然的,对生活报以不在乎态度的人。世人所认可的不过是大众眼里的正常与自然。包括人本应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这样一批人组成了竞争的社会,而他们只认可和他们一类的人。

当他在逼仄的铁牢里看向黑暗的却无比广阔天际时,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实生命,早已一无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尘埃依旧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现实的人生。

人何以无迹,眼前满是尘埃。局内的事实却尚未落定。

《局外人》读后感 篇2

缓缓合上书本,不禁为默而索最后的呐喊感到震撼。“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择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

孤独的默而索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局外人》的开篇写道“今天,妈妈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如此荒诞的一句话,让我吃惊之余,不禁想问,主人公到底尽历了什么。一个人到底坠入了怎样的深渊,才会对至亲的离世如此平静?生活无趣,被活着的压力所压迫的默而索因为经济的困境而将母亲送入了养老院,身边的一切像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一样寂寞的放映在枯燥的荧幕上。与癞皮狗相依为命的萨拉玛诺,歌唱者去看电影的青年人,往复运动的电车,所谓的朋友,以及玛丽。他们都与默而索没有关系,然而,他们却是他生活的全部。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归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认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许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认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女友的求婚,他认为“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因为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绝接见神父,因为他不信上帝,是因为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看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看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啼声。”

“而我,我好像两手空空。但我对我自己有把握。”默而索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孤独自由,一切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无为的接受,抗争。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似与这个世界融合得很好,可是不是暂时的喧嚣掩盖了真相?我不能做出回答。我也只能猜测,我们是身在局内的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 篇3

《局外人》是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这本书篇幅简短、描述平淡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我一睹为快的好奇之心。可能因文化差异和时代背景不同,一开始我是不喜欢主人公默尔索这个人的,也不是很理解他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情感,但读完全书却感觉某时某刻自己的内心就住着一个默尔索。

一、不符世俗,荒诞奇怪

该书从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到最后关进牢房进入司法程序,都是一步步按照时间顺序在描写,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表现的冷漠,及对玛丽的感情态度,还有莫名参与到雷蒙的事情当中,很多行为和言语都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世俗标准,后面杀人的过程更是荒诞奇怪。本不荒谬的事物在一起组成了那样一个荒谬的世界,默尔索的过失杀人以及不信基督教让他在“预谋杀人”、“丝毫没有人性”、“最藐视最基本的的社会原则”、“其空洞的心即将成为毁灭我们社会的深渊”、“罪不可赦”、“以法兰西的名义”等字眼下被判处了死刑。加缪可能正想通过这种荒诞来阐明他心中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结果是由人自己承担行动的责任,从而以挑战的姿态接受这个荒诞的世界,以现世对抗来世。

二、遵照本心,并非无辜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默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回顾全文虽然不是完全看懂,但这个部分确实我最欣赏的,在检察官的强硬和神父的歇斯底里下默尔索能坚持自我,完全不理会这种信仰和价值观的强加,不信基督教就是不信,爱咋咋地态度,我却莫名对他产生了一份好感,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还不能保留一份自我吗?

不过话说回来,默尔索并非传统意义上被冤屈的形象,传统上那些人是完全无辜的,但默尔索不是,他确实杀了人,确实有罪,只是倒霉在被司法机关妖魔化了,面对法律连自我申辩的权利都没有,这个一直是局外人的人在自己的审判中被架空、被取代,自我又成了自我的一个局外人。

三、读后有感,刍荛之见

《局外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微妙,荒诞之中亦有赞赏之处,不喜欢主人公的很多行为言语,却又觉得自己有时就是他的一个缩影,“人生没有希望但并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的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守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加缪这一论点触及我内心深处,读后感可能是这种微妙感最好的解释吧。默尔索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不禁让我联想到近来的刘强东事件和女博主咪蒙离婚事件,搞不明白这社会怎么了,正如《呵旁观者文》中所说:“天下最可恶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比起真相,这些起哄的人更愿意相信听说的、更丑陋、更热闹的。

这个世界从来都只有三种真相:真相、别人口中的真相、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人生的高度,我想不是你明白了多少道理,而是你守住了多少底线。生活的状态也没有哪一种优于另外一种,人们往往忽略了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应该是个人的自由,只要不伤害别人。

《局外人》读后感 篇4

一天之内,把加缪的《局外人》看了两遍。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正因为在这种简洁日常的叙事里,主人公脱离常人的内心戏才显得特别值得回味。

我想我基本上能够体会默尔索。作为一个老实本分,或者说是对世界和生活没太大抱负和期待的人,能够得到的最好结局就是平淡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以这种个性,不必付出太多,换取波澜不惊的一辈子,其实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件事。在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且说服了自己温和宽厚良善的个性只值得一个平淡是真的人生之后,这个故事猛然给了我当头棒喝。

这个警醒就是,无所谓的随便的好说话的处世态度,在平时不会带给你什么麻烦,甚至还可以规避掉很多的麻烦。但是,等哪一天你真正需要为自己申辩的时候,为严重如生死问题申辩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直以来的散漫冷淡无谓的处世哲学态度彻彻底底帮不上你的忙。这么多年来你已经习惯了不去主动选择,不去争取,不去感受外界。最后,你就会像默尔索被宣判死刑之后,在有机会说一些话时,只说出了“没有”二字。加缪甚至没有给这时的主人公多余的心理描述。

作者有许多深远的意图,比如批判司法审判中以道德臆测代替事实依据的荒谬,每一个配角的脸谱都非常生动,他们组成了这个可笑的世界,是默尔索们懒得开口对话的世界。然而,讽刺的是,这世界手握权力的人大多是这些自以为是的浮夸的急于站在自己想象的道德制高点藐视普罗大众的人。

我个人不太同意译者序中所说的,加缪对主人公的个性有多少的肯定。我只是感觉到,这种人存在于每个时代,需要被真实地呈现,给那些个性脾气如他一样,对这个社会感到虚无冷漠和绝望的同类,找到一点共鸣而已。

但是,我为什么要说,深邃必要吃苦。通常,默尔索这类人都有着极为内敛深沉的性子。不论他是出于懒惰、无力、鄙视都好,他无法向世界敞开心扉,所以永远向内地忠诚自我。他说,人即使只活一天,就可以在监狱里待一百年而不会难过。可见,他靠回忆这种留存于内在的东西便可以很欢愉。他对黑夜、黎明、天空。海水、气味这些非人际交往的自然世界有着非常敏锐的.观感力。所以,事实上这是一个深邃的人。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言,一个深邃到过度自溺的人,不光在情感上常常吃苦(当然其幸福感受力也许强于一般人),在现实中也常常吃亏。

于是,问题来了,到底要不要做一个局外人。坦白说,我有那么一刻真心佩服默尔索。有时候无力感是很迷人的,就像重感冒的鼻音一样性感。为什么,因为慵懒。当你背过身去,以一种I don’t care的姿态懒洋洋地作别这个操蛋的世界,也不失为一种高冷的风情。但是,局外人的风险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得起,如果你能够像默尔索那样最终在夏夜、星光、田野、土地和海水的抚慰中,坦然地清除掉痛苦和恐惧,平静地走向死亡,那么就请任性地对这个世界冷眼相看吧。

但是,我还不能够。

我常常对这种坚硬如顽石的灵魂着迷,爱他们的冷酷无情和这背面的汹涌热烈,也爱他们抽身局外拒被规训的真实自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我选择带上盔甲。所以,永远只能向书中的他们表示欣赏和致敬。

之后,幽怨地对自己说,深邃必要吃苦。

《局外人》读后感 篇5

这本书有个著名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短短几个字,凸显了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故事围绕妈妈的葬礼而展开。

面对亲情,母亲生前就被默尔索送到养老院,期间也很少探望,每次去都觉得路途遥远很疲惫。他对于母亲具体是哪一天去世的也不在意,在葬礼上他没有流露出一丝悲伤的情绪,并不想看母亲最后一眼。送葬的时候只是觉得很累,只想结束之后快点回去休息。母亲葬礼后的第二天,他就马上去约会、看电影、游泳、做爱。

面对爱情,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他觉得这种问题毫无意义。女友向他求婚,他又说:“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我们可以这么做。”女友问,如果是另一个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个女人的关系就像你和我一样,你会不会接受。他的回答是“当然”。女友说,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他反驳说:“不是”。

面对工作,老板想提拔他到巴黎工作,问他有没有兴趣换一种生活方式,他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老板觉得他没有野心抱负,可是他觉得“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改变我的生活”。

面对法官对他的死亡宣判,他觉得: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

默尔索对于至亲的死亡没有流露出一丝悲痛,在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不孝子;对婚姻和爱情采取那样随便的态度,是大家眼中的渣男;在事业面前也没有野心和抱负,就是不思进取,烂泥扶不上墙。但是他采取这样的处世态度,并不是因为他冷酷、无情、自私,而是因为他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他是一个坚定的虚无主义者。用李诞的话来说,就是“人间不值得”。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度过这一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也没有确定的答案。我们选择了按照“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回报父母”这个最常见、最标准的、流水线式的人生模板来生活。读书时比成绩,努力考名校成为邻居家的小孩;工作时比业绩,加班熬夜,赚更多的钱,买更好的房子、车子,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成为更成功的人;然后找更优秀的人结婚,创造条件培养更优秀的后代。如此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

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这一切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意义?

葬礼有什么意义?生者的哀悼对死者有任何意义吗?没有流泪就是无情吗?真的需要一个仪式来表演悲伤吗?真的需要当众悲伤,才能证明对母亲的爱吗?

婚姻有什么意义?说“我爱你”有什么意义?说忠贞不渝就真的忠贞不渝吗?承诺就真的海枯石烂吗?

事业成功有什么意义?可以获得更多的尊重,可以买更好的东西吗?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义?买更好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人最终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热热闹闹的一生,总要归于虚空,那么努力地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默尔索就是看透了世界的荒诞,看透了人生的荒诞,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我们只是偶尔丧失意义感,而他的回答是清醒而自知、肯定而坚定的“没有意义”。

所以他对大部分事情的态度都是:我怎么样都可以,有时候他甚至很愿意成人之美。普通人认为很重要的那些东西,在他眼里一点都不重要。所以他冷漠、不合群。但其实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极度理智,绝对忠于自己内心感受的形象。

也许人间确实不值得,但依旧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