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别董大》说课稿

2025/10/1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别董大》说课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别董大》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别董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情感与友谊”的主题展开,旨在通过多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别董大》作为一首典型的送别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自主理解较为简单的古诗文。他们热爱学习,求知欲强,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多首古诗的背诵经验,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其自主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曛”这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知己”、“君”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层进式引导法: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和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古人分别时的情感故事或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别董大》,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

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再读诗歌,探究诗意

学生对照注释和背景资料,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和补充。

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

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注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指名背诵并做评价,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

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友情和离别之情?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进一步感受送别诗的魅力和情感。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了诗歌的景与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别董大》说课稿 篇2

《别董大》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别董大》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别董大》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别董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他最擅长七弦琴,但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因此他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便决定离开。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好朋友高适赶来为他送行,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古诗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古诗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意,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豪迈的气概及乐观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读悟情,想象诗境。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品味法、师生合作精读入境法、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法、以读代讲法等,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五、说教具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音乐、文字、图片有机地融为一体,迅速拉近了学生、教师和古诗之间的距离。实用、省时、高效。

六、说教学过程:

通过对古诗的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节课我设计了富有特色的五个

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

2、简介诗人及相关背景,出示古诗

3、读古诗,学生字。

4、理解诗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顺利达成我们的“知识目标”:理解诗意,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将学生带入诗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豪迈气概及乐观精神,并逐渐把诗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4、背诵古诗。

5、拓展延伸。

七、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写景凄凉、寒冷、空旷

抒离别情以心相送,以话鼓励

《别董大》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别董大》这首诗是诗人高适在困境中送别朋友时所写的,但是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勉励朋友自信、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高适的这种精神。

【说学情】

本班学生活泼可爱,喜欢举手发言,学生已经能掌握语文基本的,能自主阅读课文,主动学习生字。在日常生活中诵读多首古诗,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吟诵古诗词;学生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说教学目标】

这首诗放在“送别诗”一组,我个人认为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朋友”之意,感受朋友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设计,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曛”这个生字,会写“莫”“愁”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生活积累,借助工具书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3.理解作者和董大的生平。

4.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漠的壮美,理解诗人此刻心境的忧愁。

2.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说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说教法】

本堂课我抓住重点词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诗中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要从这28个字中感悟出诗境是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勾画重点词,并且指名读诗,突出重点词,逐步引导,使得学生明白诗人是在黄沙漫天、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环境中和朋友话别的,为下面体会诗人的精神作铺垫。

要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从诗歌的前两句先感受送别的场面十分壮美,然后用一个“曛”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此时内心的暗冷。最后再出示诗人与董大的生平与整首诗的背景,来感受诗人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一) 复习引入

(二) 了解相关背景,出示古诗

(三) 初读古诗,体会情感

1、把古诗读通、读顺,解决生字词

2、划分节奏地读古诗

(四) 再读古诗,了解意思

1、理解“黄云”“千里”,感受整首诗场面的壮美、辽阔

2、再由一个“曛”字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暗冷、凄凉

3、引入诗人与董大的生平来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

4、加入小练笔:如果你是董大,你想对高适说些什么?

(五) 背诵古诗

【说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