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阿Q正传》读后感 篇1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读后感 篇2
《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文章中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但阿Q形象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代表,他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蕴涵。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不去反抗斗争,反倒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无根据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将来,又最能在现实中毫不知耻地自轻自贱;他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甚至以自己的弱点为荣;他还欺善怕恶,欺弱怕强。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钱等),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虽然,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已不是阿Q所独有,它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态的集中体现。“阿Q相”已成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词。精神胜利法深刻的阶级根源来自于中国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意识,其历史根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屡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紧密相关,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易感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旧的封建思想意识形态的彻底批判。阿Q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永远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并未绝迹,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文章中的“大团圆”描写,其实是对阿Q的革命既不简单的肯定,也不简单的否定:阿Q的向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压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阿Q革命的动机是模糊的,是出于一种激动而盲目的情绪,缺乏起码的革命觉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极端错误的,无非是杀人、夺物与传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荒唐可笑的他对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将辫子盘在头上,或去投靠革命党。由此看出,鲁迅对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阿Q的“大团圆”的结尾也是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必然结果,他既是阿Q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正是通过阿Q这一悲剧结局,鲁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由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将悲剧和喜剧两种不同的风俗融为一体,达到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的有机统一;在写人的艺术上,成功地将西方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特点,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统形式的结构及用人物自身言行来传达人物神情的艺术传统融为一体。
《阿Q正传》读后感 篇3
读过的书不多,《呐喊》却是其中最能带给我能量的书,虽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说,但却揭露了当时人性的丑陋,唤醒人们的良知,十分生动。
《阿Q正传》写的是一个叫阿Q的人,他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虽然从表面上看,他十分乐观,但他是一个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人,许多人都会瞧不起他,把他看得很卑微。多年后阿Q有了自己的工作,赚了许多的钱,人们却又对他满着敬畏,这是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穷人唯打是骂。对有权有势的富人却阿谀秦承。鲁迅小时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家境富裕时被人尊敬,家境贫穷时,又被人唾弃。
封建社会就是这样。阿Q是一个没有身份,但却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他希望能成为大人物,被人们尊重、关注,所以,他也会为此大费周折,甚至不择手段。那些大官员也是为了爬得更高,而乱杀无辜。这样,就影响着社会风气变得以大欺小,人人不平等。
《阿Q正传》告诉我们: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共享同一片蓝天,共处同一个世界。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平等,但我们不该抱怨,应该怀着爱与感激,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去嘲笑、侮辱。
鲁迅先生写《呐喊》,他呐喊的不是就人们心中的善良吗?他想要改变人们的内心,他想要拯救人民。世界对我们来说有时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灰心沮丧,我们只有试着改变自己平等地对待他人,才能让自己的心灵纯洁善良。
让我们怀着一颗善良有爱的心,善待他人,发现他人的美。
《阿Q正传》读后感 篇4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Q正传》的前文写阿Q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么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知道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么样的。作者这样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写到这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这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阿Q正传》读后感 篇5
对于《阿Q正传》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也不例外。在中学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对于《阿Q正传》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是知道阿Q是一个底层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的人。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小说,作者鲁迅是中学必学的一位作家,还有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必学的。《阿Q正传》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鲁迅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批判作用。
《阿Q正传》讲述的是未庄流浪雇弄阿Q,人们已经不记得他叫甚名谁了,这个名字是作者根据音译而使用的。如果不知道这是鲁迅的作品,很容易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阿Q在未庄就是帮人做短工的,人们还夸阿Q能做,不知道是夸他,还是嘲讽他。阿Q把自己身份抬高,经常看扁未庄的人。未庄的人叫“长凳”,而城里人叫“条凳”,他觉得自己的见识高。
阿Q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心理安慰自己。一开始是怒目主义,到后面被人打就说是“被儿子打”了。阿Q经历了“押牌宝”和人打架输了;跟人家比抓虱子,然后又打起来了,不服气之后,看到尼姑就想着调戏一番,摸尼姑的头;因为想调戏吴妈而丢了饭碗,小D自然而然的就把他饭碗抢了,又和小D打了一架;不能在未庄待下去了就一直走,到静修庵偷萝卜;进城之后有钱回到未庄,到最后被抓回城里面游街、被枪毙了。从最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悲剧结束的故事。
在我看来,阿Q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阿Q不仅仅是一个阿Q,而是很多人的一个影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试想有谁没有这个做过?当阿Q被人打,打不赢的时候,他就当做“被儿子打了”;我们平时有什么比赛或者输赢的活动,并没有及时的找到自己的缺点,而是在心理安慰自己: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因为这次运气不好,发挥不出真正的水平。
阿Q总是站在一个高度看别人,认为其他人的不比他厉害。他说他本家姓赵,说他先前比谁都阔气。在打架输了之后,就去寻找另外一个胜利。在摸了尼姑的头之后,旁人的笑给了他极大的心理安慰,寻求一种胜利的感觉。之后感觉自己的手指头滑腻的,便认为是尼姑勾引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坏的。嘴里喃喃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这些思想其实是圣经贤传的表现。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阿Q受到了摧残,连自己姓什么都不记得,习惯了被欺负和欺负弱小,认为比自己弱小的人就应该被欺负。
对于未庄的人来说,阿Q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在阿Q做短工时,人们都会去找他干活,但是在阿Q被打之后,却没有人用他了。阿Q进城回来之后,人们觉得阿Q有钱了,又去巴结他,认为他应该受到敬仰,找他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已经愚昧了,失去了同情心与怜悯之心。阿Q这样的人,是未庄的人调戏,玩乐的一个对象。
阿Q所生活的时代是那么的封建愚昧,所以才造就了阿Q这样的人,在失败时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胜利。在那个时代即使生活的穷困潦倒,衣服破烂,也不应该用精神胜利法来陶醉自己;一个人的灵魂都没有了,更何谈其他?在那样的年代,不应该有这样的阿Q精神,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尊,必须要有尊严,必须要有志气。这样的人才不会寄人篱下,民族才更有生机。这种讽刺阿Q精神的思想,从侧面激励了我们要有尊严,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敢于面对困难。
重读《阿Q正传》,让我更加明白了鲁迅对阿Q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生活在封建社会,顽固思想的年代,活成了这副样子,确实让我们为其感到惋惜和可怜;但是却对阿Q不去努力而愤怒。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同样会遇到困难,我们在感叹他生活的不易,但是遇到困难之后,却没有采取行动,而是一味的回避。比如说自己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人,去乞讨要饭生活下去,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就很气愤。自己有手有脚,为什么就放弃自己,而不去努力的活着?
虽然每个人都存在着精神胜利法的影子,但是我们不能像阿Q一样陶醉自己,把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