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

2025/10/16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当无知的道士将文物低价转卖,当他用苍白的石灰将那精致婀娜的天仙雕像刷平,你痛心疾首,你说你,好恨。可是,你又能怎么样呢?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穿越时空,挡住他运输的车马,让你矗立于石灰前,你又能干些什么呢?阻止?阻止以后呢?你该怎样处理这些文物珍宝呢?这时,你所能做的,仅仅是吼一句:“我好恨!”任大漠的风沙刺痛你颤动的身躯,你悲痛欲绝!

是谁将这文化的盛衰矛盾,历史的深邃苍凉见于笔端?

又是谁以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笔风,将苏州的历史悠久、与世无争描绘得生动形象,将小桥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又是谁笔锋直指那深刻额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他说就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其实,他本是为了追回本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的,可一落笔却比过去写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说,历史本身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但它终究还是要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他的觉悟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思想。

我们无法不老,但却还有可能年轻。我们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笔下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虽然这也许只能是奢望。

读过这本书才发现,作者所寄托的并不是单纯的对文字的热爱和追求,更多的是对文化、对生命的感悟。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很早就知道余秋雨先生写过的一本书叫,那是因为”文化本是一场苦旅”,今天有幸读完全书才深深感受到余先生这本书中书眼”苦”的含义.

一开篇,文章便显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个道士将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国宝以极低的价格,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和贪婪,却将中国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价值放弃,换来的是一辆辆马车将中国的一吨吨国宝拉走,或许是时代的抉择吧,道士却不知他打开的那个洞窟是世界奇绝。大西北的凛冽的风吹的敦惶在无助地流泪,如今,面对于道士的坟墓与早已空空的国宝宝库,留下的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同样的,随着读者对文化遗产的丢失的遗憾,作者也感慨开来,一开头便是对历史的深深叹息,让人尝过了苦的滋味。

随着作品的深入,我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游览大好的风景,与他一同感受与前行。“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随着他这样一个开篇,我们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时代,在他那无尽的表达下,当他对一片片风景或欢呼鼓励,或低调批评时,都能深深感受这前人的创造与后人的或悲或惊。当然,文章中也不乏风趣地写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气,对他人的鄙视,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缘故,他把上海人写的如此令人喜忧皆具。至今让我无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啬,但也无不显示出作为大都市人非凡的头脑与智慧。文章就在这样一篇一篇的游记中结束了,大半个中国便透过作者这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化为这样一本《文化苦旅》。

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这是他闲暇之余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惊的是,这样一本小小的作品却记录下的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国的所有人文与风景在一本小书中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对于书眼“苦”我想可以这样理解:旅游中肉体的苦,心灵的苦却能化为文化和思想的甜。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

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

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

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

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

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

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

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

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