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2025/10/1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抓住大自然中的细小的事情,展开丰富联想,描绘了一些细腻、别致的感受,获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全文将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而别致。文章以描写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生命力开头,以揭示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趣味。

本文内容丰富。作者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写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在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空,“马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雨要下说下吧,风要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鸟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在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样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水池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了为断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目的显示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我,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的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的人生中的无穷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全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标题,起笔是大自然,落笔是启示,表达了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人生的思考: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不因为生活中的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勤奋努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定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㈠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㈡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第二课时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教师的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附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教学后记】

课堂阅读教学的设计与效果的思考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我们本次就是要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为了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了解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启示,使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主动收集有关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地相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因此,设计了《大自然的启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大自然的启示的研究,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学会交流与合作。能写调查报告;办一期手抄报;写一份建议书或一份推广介绍大自然的启示的活动方案或撰写介绍大自然的启示的短文等。

通过对大自然的启示的研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展示成果,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讨论确定学习内容,组合活动小组,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组内分工。

第二阶段: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第三阶段:学习成果展示,在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阶段:学习成果展示。

1、将搜集的资料办一期关于大自然启示的手抄报。

2、写一份呼吁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书或写一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短文。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3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第一课时—教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大自然的启示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重难点:明白大自然会给人类以启发和警示,树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树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学会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态平衡”“异想天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要善于借助课文导读中提出的问题展开阅读和思考,这是学习独立阅读课文非常重要的方法。今天,老师就要来检验一下昨晚我们展开预习和思考的情况。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打扫”森林》。

二、质疑问难,引导初读

1、看到《“打扫”森林》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板书问题)

2、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探索你想

了解的内容,注意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

3、认读生字词和多音字

遭殃扫帚灾难腐烂土壤栖息营巢逞凶繁殖腐殖质

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4、说说读了课文,你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三、深读研究,实践语言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过渡段。

出示句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

灾难。

2、可是事实并不如林务官所愿,自然界有它的生存规律,再读课文,找出大自然带给我们最大启示的一句话。

出示句子:原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组合作,用生物链的形式画画说说森林里枯枝败叶、灌木丛、杂草和森林的联系。汇报时用“因为、、、、、、所以、、、、、、”进行语言训练。

4、是啊,森林里的这些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它们在一起,森林就是这么美丽(出示森林原貌图),而一旦破坏这种生态平衡,森林就会变成这样了(出示毁坏后的森林图)。

5、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成这样后,他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老师当林务官,请你当护林工人向我解释一下。

师生合作,模拟对话。

6、林务官后悔了,让我们和他一起再来朗读第5、6自然段,好好记住这个大自然的启示吧!(指导朗读)

四、拓展阅读,积累信息

《鹿和狼的故事》

1、自读,思考:罗斯福总统下了什么命令?这命令造成什么后果呢?读了这一故事,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2、指名回答

3、同学们,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林务官和罗斯福总统都是好心办了坏事,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们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吗?

(我们人类为了争夺土地,霸占了森林,砍掉了一棵棵高大的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的这一恶行吧!(播放破坏森林的视频))

五、总结延伸,引导实践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一起记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警示,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推荐阅读《蛇与庄稼》。

3、课后小练笔:维护生态平衡之我

4.看一篇关于森林的故事或者短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的启示-教案,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4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篇5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课文开篇以科学家从鸟类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引出了“可以说,鸟儿是人类的‘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学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一种”;最后,以“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呼应开头,点题作结.全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愿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通过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流线体、薄壳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影响。

2.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做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播新闻,激情入境

出示课件:新闻三则《苍蝇与宇宙飞船》《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电鱼与伏特电池》

谈话导入:听了这几个新闻,你有什么感想?(科学发明与动物有很大关系)

小结过渡:今天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相信你收获更多,希望大家好好地表现。(板书课题)

二、初读检测

1、读一读。

破碎教训颤抖坦克机毁人亡

超过均匀袋鼠机翼轻而易举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人类的老师有哪些?

师:提问: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老师”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老师,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特指,所以加引号。)

3、学生述说大意:科学家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出很多东西,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三、依托课件,自主探究。

1、出示:(多媒体课件)鸟类与飞机、鲸与轮船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分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第一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六、七自然段

第二、三、四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点拨。

第一、二、三大组:从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第四、五、六大组:“老师”是谁?“老师”教给人类什么?人类向“老师”学习的结果如何?

(3)组织交流,评议导向.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二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过渡: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

1.第一大组汇报探究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第一自然段

①科学家从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②鸟儿是人类的老师

③从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高性能的飞机。

(2)第二自然段

①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还有什么?

②鲸的流线型外形有何作用?有什么应用呢?

(3)第三自然段

①人类从生物哪儿得到启示,或有所发现,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发明,“真是”、“好”写出了人类对生物的赞美。

②这句话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第一大组汇报探究第一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2)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3)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4)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的启示的。

3、第二大组汇报探究第二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4、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5、小结: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1)实物演示:鸡蛋捏不碎

(2)分析捏不碎的原理:将压力均匀地分散

(3)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3、自由述说。

五、拓展延伸,展示资料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展示资料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它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缘故呢?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秘密。科学家运用这个道理,制成雷达装在飞机上,飞机就能在夜间飞行了。

萤火虫——高效冷光源蝴蝶翅——迷彩服、装潢材料

夜蛾——作战性能高的战斗机苍蝇——蝇眼照相机

跳蚤——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海豚——快速度的潜艇

六、课外迁移,作业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七、板书设计:

总人类的老师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12、人类的“教师”分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总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一二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根据课文特点,我设计教学流程为:听播新闻,带入情景→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依托课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畅叙感受→开放网络,延伸拓展。

1、明确一些方法。本篇课文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点”将形象典型的事例与人类的改造发明有效地联系起来,扣住这个“点”即可以起到挈领的作用。这个“点”便是动物带给人类的启示。在学完“鸟儿带给人类的启迪”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其他的两个事例,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2、激发一点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也许觉得无聊。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除了考虑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对文章抽象语言的形象感悟,对科学中新发现的意义的认识,对相关材料的有效补充等,都值得探讨。

3、渗透一种思想。课题人类的“老师”,我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人类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课的开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学习伙伴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学习汇报方式也由组内学生协商决定,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教学目的不在课堂,而是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当学生把探究、发现、创造边成一种习惯,“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