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有规律的事物,以及事物有规律的变化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方法,更多的是要通过探索、归纳、猜想、解释、验证才能得到结果。教材中加入《数学好玩》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内容,设计了“摆三角形”和“点阵中的规律”两个探索活动。
这两个探索活动都体现了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都是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从而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都与连续奇数有关。因此本节课我以“猜数游戏”导课,感受数字的规律,通过学生回顾有规律排列的数,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规律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摆10个三角形,并边摆边填写表格,其中就隐含着图形中的规律,学生有图可依、有表可据;要求他们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看表中数据的规律,均可得出摆10个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
学生的摆、填、数、看中有思考,是规律悟出的基础,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不同的规律,要求把发现的三种规律不仅用算式具体地体现出来,而且结合图形对这些算式(规律)作出正确合理的几何解释。正因为如此,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呼之欲出了,且思维清晰而有条理,学生的回答将课堂引向了精彩,将全体学生的思考由感性引向了深刻、理性。《图形中的规律》这一教学内容看起来似乎与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2
1、给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的时间少了。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没有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2、评价的方法单调。启发性、激励性、艺术性评价还有待改进。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4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两个游戏:一个是猜小棒,另一个是拍手。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小棒的颜色和拍手的次数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有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标》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本课在让学生猜摆17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时,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数和算。只要学生能准确地找出方法,就都给予肯定。让学生探究图形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课中在找规律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学用结合,边学边用
学用结合,边学边用,是这节课的结构特点,规律归纳概括后,设计了相应的数学问题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实践应用中深化规律的认识。如根据要摆的三角形个数说出小棒的根数或根据小棒的根数说出要摆的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规律进行解答,是深层次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能启迪学生灵活变通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