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孔子》有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孔子》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孔子》有感 篇1

孔子(前551——前479)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一个暑假,我读了《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在婴儿时便失去了父亲,又在少年时没了母亲,从小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他练就了一副魁梧健壮的体魄。

后来,孔子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立身于世;自学、自力、自强,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最成功的私立学校。他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也因此名扬华夏、启迪万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是我们的好榜样。例如在学习这一方面,孔子让我知道不能知难而退,要继续向前攀登,不管有多难、多苦,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遇上难题,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找到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关于人,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万物,人是最为宝贵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的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时,只有极少的人当上了奴隶主,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人权、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而孔子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以他平等博爱的胸怀,教导自己的.学生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的思想实在是太深邃了,这本书中所展示的只是他广博的思想之海中几颗珍珠!正因为古代中国有孔子着一种要求上进待人不论高低的人,中国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名族。

读《孔子》有感 篇2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大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

他的好学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他拜师学琴的故事也为后人传为佳话。孔子小的时候,十分好学,他曾经跟随鲁国的乐师师襄学琴。有一次,孔子跟师襄学一首曲子,学了许多天后,孔子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技巧,将曲子弹得婉转流畅、悦耳动听、完美无缺了,但他仍然不满意,仍然继续反反复复地埋头弹奏,不肯学习新的曲子。直到有一天,孔子终于在弹奏时头脑中浮现出了作曲者的形象了,他才兴奋地要求老师教授他下一首曲子,小学五年级作文《学习要精益求精作文》。孔子是多么富有钻研精神啊!连他的老师师襄都不得不佩服他。孔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学生,我们就应该像孔子那样,把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学好、学深、学精、学透,而不能似懂非懂、不求甚解。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像孔子那样有学问的人。

读《孔子》有感 篇3

这个暑假老师让我们看六本书,我怀着满腔的热情看这六本书,看到《至圣先师孔子》这本书时,我立刻被这本书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本书讲的是孔子从儿时到老年的各种经历,让我对孔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这本书其中孔子对学生说的三句话让我难以忘怀。第一句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行为风度不仅能反映出他素质的好坏,而且直接影响他在群体中的地位。第二句是:急于求成反倒会把事情弄糟,欲速则不达。第三句是: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那是小家子气,做不成大事业。虽然我嘴上说说要做向孔子一样会自学、自立、自强的人,但是我实际做起来却与这三条规定恰恰相反。孔子从小就背《诗经》、《尚书》、《周易》,而我,妈妈让我多看一点课外书我都不肯。孔子从小学会思考,而我做事情前不思考对错,非常鲁莽。孔子对人礼貌,我到了外公家什么也不说……孔子一切的好处到了我这儿都变成了坏处。

有一件事情让我非常难忘!

六岁那年是我最淘气的一年,而有一天是我最淘气的。那天太阳像火球一样不停地晒着,我去表哥家玩,表哥求我帮他捡球,我一下子来了劲。捡了一会儿球我感到非常无聊,便打起了客吊灯的主意。当表哥再次把球抛到我这边时,我用手故意将球瞄准那个吊灯“砰”的一声,我自己也吓得半死。接着我耳边传来的是大人的责骂与批评,当时我非常打抱不平,但是又不敢出声。可是现在想想这件事,我的心里就非常内疚。孔子五岁就能非常懂事,经常帮妈妈做家务。而六岁的我与五岁的他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它让我懂得了更多的哲理!

读《孔子》有感 篇4

偶尔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是《孔子、李白:我们都是武林高手》,这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兴趣。一个是蜚声诗坛的大文豪,一个是流芳千古的大思想家,怎么和八竿子打不着的武林高手联系在了一起呢?我一开始对其倍感质疑,但顺着文章的思路思考下来,犹如品茶一般,越读还越有一番味道。

文中提到,李白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侠”,走南闯北,游山玩水,好像坐飞机一般。如果李白是一个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书生,又怎能做到如此潇洒呢?况且有书记载,他从小学习剑术,即使是再顽皮的孩子,学了这么多年,几招花拳绣腿总该会了吧?所以李白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其实,他也是武林中人呢。

我正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但孔子不会也是舞刀弄枪的武林中人吧?他可是儒雅的化身,谦谦君子一直以他作表率。作者同样从细节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诠释。孔子可是有遗传基因的。他的父亲是鲁国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而且猛到能托举千斤重的闸门,有DNA支持的孔子,想必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并且孔子教授的课程中,还有射、御这两样。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驭战车,这两样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武术,如果没有货真价实的本领,一向谦逊的孔子怎么会不懂装懂?更何况他的学生还有子路这样的高手?所以孔子即使不是武林高手,身体也不会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瘦弱。

看来文人也不是那样只会舞文弄墨、连跑几步都喘的瘦弱形象。这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的身体是第一条件。我们学生正处于新世纪,科技发展得很快,出门的时间少了,闷在家里的时间多了,体质也就差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地锻炼身体。身体是一,学识、荣誉、金钱是零,一旦身体垮了,那还要那些身外之物何用?文章最后的一段文字很发人深省:“身材上的虚弱往往会减弱一个人精神上的气魄,减弱一个人的勇气和心理力量。读书本身,也许并不需要强壮的体魄,但是一个人从事实务,却不能没有一个比较强健的身体。”也许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需要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