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教案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解、思考母爱及深远意义。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3.从文中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和启迪。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味探究法 ,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五四运动前后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也是最早尝试白话新诗的创作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等。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选自《胡适自传》。

三、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文绉绉( zhōu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穈( mén)

庶( mén)祖母:旧时称祖父的妾 翳( yì):旧时称祖父的妾

2、理清脉络

(一)“我”的童年 1-4 铺垫引入

(二)“我”的母亲 5-13 主体叙述

四、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切入对课文主体的学习。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提问:哪个词语最能反映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感谢)

作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赏析探究

1、在第一部分找出一个能概括“我”性格特点的词语。说说形成这一性格特点的原因。

文绉绉—— 身体弱 母亲管束 乡人认同

2、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代的哪些事件?作者感到惋惜的事有哪些?

(1)童年学习和游戏:喜欢看书爱学习 最活泼的游戏

(2)失去了两次机会:不能学音乐 不能学画画

3、前3段及第4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童年生活,除了看书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撼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前3段为下文写母亲作铺垫,而且与结尾相呼应。

第4段自然过渡,引入对母亲的回忆。

4、4-7自然段哪些句子概括母亲的品行?在文中划出。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是我的

严师,我的 “慈母。”

5、 文中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来表现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1) 每天要“我”反省错误

(2) 督促“我”勤奋学习

(3) 惩罚“我”说轻薄话的.行为

(4) 为“我”舔病眼

6、 概括这些文段的内容?

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与慈爱。

五、体会情感

文章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 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从这些极为平实的叙述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六、课堂小活动

(本文段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日夜操劳,作出了无尽的奉献。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下面,请大家仿照本段落的写法,讲讲发生在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悟。)

七、作业:完成一课一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钓鱼》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教案《《钓鱼》教学设计》。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精选难点:识字和积累谚语

精选重点:写字,尤其是“北“的字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的`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二、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的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三、自读课文

四、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像诗一样,很美)

(2)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1)多媒体课件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师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2)第二句:结合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

(3)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4)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5)朗读课文。

三、积累

1、记背本课谚语。

2、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4

(一)活动内容

学写小论文

(=)活动目的

学习写作与语文教材内容有关的小论文。通过学习和写作实践,激发对小论文写作的兴趣,启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思路,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研究和探索精神。

(三)活动步骤

1.明确写作要求

联系语文教材的内容写小论文,是学习写作小论文的一个很好的起点。语文教材一方面可以提供许多写作的材料,一方面又使人在写作过程当中获得语文知识。所以,我们可以就自己喜爱和熟悉的内容,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不同的角度,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写作。如《“年龄最大”的一首古诗》《一个最长的单句》《修辞格最多的一段话》《数量最多的一组的义词》等等。 ,

2.提示写作思路,写作方法。

从收集材料、确定题方面讲,可以:

(1)单项思考,如写《省略号用得最多的一篇课文》,仅就一篇课文中的'一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

(2)纵向联系思考。如写《数量最多的一组近义词》,从“近义词”的角度进行纵向联系,广泛寻找,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就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界限。

从拟定提纲、进行表达方面讲,可以:

(1)阐述。如写《色彩描写最多的一篇课文》,就得把课文中的色彩描写一一介绍出来。

(2)说明。如写《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体裁是什么》,就是进行统计、说明。

(3)分析。如写《称呼变化最多的一段话》,除了提出事实,还得进行分析。

(4)论证。如写《司马迁、李白、成吉思汗三人中谁的行程最远》就得引用资料,进行证明。

3.确定写作内容。

首先从整体上了解语文教材(这个“整体”,主要指学年和学段),在此基础上选定自己较有把握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比较之后,自拟一个题目,准备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