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幼儿园教案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园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会说五根手指的名称。

2、 能正确理解词:两只,一双。

3、 了解手的作用,知道要保护手。

活动准备:

字卡“两只,一双”。

图片:一双小手,一只大手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师:看,陈老师伸出来的是什么呀?

幼:手

师:请小朋友把你的小手伸出来跟陈老师一起做游戏

游戏:听我说,跟我做

“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放下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前伸。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后伸。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

二 基本部分

1、知道人有两只手,两只手的大小一样,也叫一双手。

(1)师:刚才啊我们小朋友和自己的小手做了游戏,现在请你数一数你有几只手?

老师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只手(两只手),

幼:两只 (教师出示字卡“两只”)

(2)知道两只手也叫一双手

师: 小朋友都有两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的?你是怎样比的?(请幼儿自己先探索方法,再教给幼儿比的方法,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

小结:小朋友都有两只手。两只手是一样大的,所以它又有另外的名字叫一双手。(出示字卡“一双”)

(3)举手游戏:老师说“一只手”、“两只手”“一双手”请幼儿举手。

2、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个手指。(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行,口手一致地点数,数好后再换一只手数。

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你数数自己的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

小结:每只手上有五个手指。

3、学习五根手指的名称。

(1)师:我们的五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你的五根手指长得是不是一样长?(让幼儿自由讲) 找出你最长的手指,并把它捏住。老师介绍:“这个手指长在中间,所以叫它中指。”

老师伸出大、小拇指,问幼儿:“哪个大,哪个小?”(引导幼儿说出大拇指与小指)

老师伸出一个手指点东西,介绍:“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

老师介绍:“还有一个手指没有名字,我们叫它无名指。”

(2)小结:刚才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五根手指,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最长的手指呀叫---中指;大的粗的叫----大拇指;小的细的叫----小指;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没有名字的手指叫----无名指。

操作:***请个别幼儿上来根据老师所报出的手指名称找出相应的手指

***请个别幼儿上来根据老师指出的手指说出相应手指的名称

(3)以游戏形式巩固。

休息:现在呀我们要请我们的手指休息了。大拇指睡着了,食指睡着了,中指睡着了,无名指睡着了,小指睡着了,我们都睡着了。

看看谁不见了:我们的手指休息好了,要起来和我们的小朋友玩捉迷藏了(教师任意按住一根或几根手指请幼儿猜猜谁藏起来不见了,巩固对手指名称的认识)

手指变小动物:我们的小手本领可大了,除了可以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我们的手指还可以变小动物(启发幼儿手指可以变哪些小动物)

三 结束部分

(1)手的作用。

师:大家都有一双手,那么手有什么用处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考虑)

我们的小手能拿东西、洗脸、刷芽等。

(2)保护手。

师:手的本领很大,能为我们做许多事,假如我们没有了手,会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手。不要用刀子或剪刀把手弄破,不要咬手指头,勤剪指甲,勤洗手,冬天还要擦护手霜、戴手套等。

评析

精炼轻柔的语言,文静优雅的动作,设计紧凑的环节,众多游戏的演绎,令人耳目一新。继续加油,争取有更多的自我突破!

幼儿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了解瓶内石子量的多少与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水、抹布、小玻璃瓶16个、清洗干净的大桶8个(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多次玩水的经验,已经感知并探索过水有浮力、会流动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探索通过增减小瓶里的石子来改变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瓶里装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反之则浮起来,进而让幼儿理解如何让浮着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来。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猜一猜,把这个小空瓶放在水中会怎样?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装水的大桶,幼儿进行猜测。)

教师:现在再请幼儿猜一猜:在小瓶里装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会怎样呢?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不断改变小瓶里石子的数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师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

②每次打开瓶子装完小石子后要将瓶盖拧紧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时捡起来。

④两个幼儿共用一个大桶,水洒了要用抹布擦干净。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①幼儿将小空瓶放入水中,发现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从而验证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师:我们在小瓶里装些石子会怎样呢?

幼儿:可能还在水面上。

幼儿:不一定,有可能会沉下去。

教师: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又怎么知道哪种方法正确呢?

幼儿:那我们试一试吧,看看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儿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神情都非常专注,有的幼儿在小空瓶里装满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儿只在小空瓶里装了几个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在小瓶里装了石子还漂在水面上。经过反复实验、尝试,最终每名幼儿获得了成功体验,都能在小瓶里装入足够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来。

教师:现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们还能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吗?

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大部分幼儿都意识到要让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来一些。有的幼儿一下子拿出许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点,放入水中便获得了成功。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获得成功的幼儿再往小瓶里放进一些石子看能否还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儿只取出几块石子,将小瓶放进水中,还是沉在水底,但这些幼儿并不气馁,继续探索,一次次减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复实验尝试,最终让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增减小瓶里石子让小瓶处在水中间,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了,在小瓶里装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们怎样能让小瓶悬浮在水中间呢?

幼儿的意见不一,有的幼儿说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说应该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儿又开始反复尝试、操作。幼儿做实验时非常认真,通过不断增减瓶里的石子,甚至将大的石子换成小的或将小的换成大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悬浮在水中。由于小瓶处在水中是一种悬浮状态,这就要求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实验结果很难成功。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1)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导幼儿讨论:小瓶由浮变为沉或由沉变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教师从多的开始拿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开始几名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沉下去!”幼儿答得都很正确。当取到中间的小瓶时,幼儿的猜测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浮”,有的说是“沉”。当第一个出现浮起来的小瓶时,有的幼儿马上说出了以后几个小瓶都是浮上来的。

教师:“为什么你们认为以后几个小瓶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因为小瓶越往后就越轻,小瓶中装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轻,就会浮在水上。”

4、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沉浮实验,探索在小瓶中装上其他东西怎样让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悬浮于水中。

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并掌握在上车时、乘车过程中及下车时的安全常识。

2. 教育幼儿要注意安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 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

4. 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用小椅子搭建一个公共汽车的场景,方向盘一个。

2、教学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组织幼儿讨论乘车时应该注意什么。

1.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地方秋游。乘什么车去呢?乘车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老师根据幼儿的讨论内容,请幼儿找到相应的操作卡片,让幼儿分析原因,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2.你们是怎样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的呢?

3.小结。

我们乘车时,首先要依次排队上下车,不能拥挤;上车后找到座位坐稳或用手抓住扶手站稳;乘车时不能哄闹,不能将头、手伸出窗外;在车上不能吃带壳、核、小颗粒的或棒状食品;车停稳后才可以依次下车。

二、组织幼儿在设置的汽车情境中游戏,巩固幼儿的安全乘车常识。

1.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游戏规则。

2.将幼儿扮演乘客和安全检查员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首先,通过提问,了解孩子们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让幼儿说说他们在车上看到什么?鼓励孩子们能大胆、积极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在看图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讲述图中所发生的事,并能正确判断图中的小朋友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做得不对,这样做有哪些危险,从而了解正确的乘车规则。通过这次活动,我班幼儿对安全乘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幼儿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想象把水果变成别的东西,并将想到的东西便现在画面上。

2.体会画想象画的快乐,提高对绘画的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认识并会画各种水果。

2.幻灯片,幼儿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一边操作幻灯片,一边讲述故事,引发兴趣,导入主题。

(一)教师:"有一天,一位魔法师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草地,他撒下了一些有魔法的种子,这些魔法的种子长成了一颗奇妙的大树,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这些水果都是有魔力的,会变化,不信你瞧!"

(二)出示水果娃娃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二、教师讲解示范

(一)教师:"今天我们也来做魔法师,把水果变成水果娃娃。"

(二)教师演示将苹果画上眼睛、嘴巴变成苹果娃娃。

(三)苹果上边和下边分别变出一个长方形,又变出了一些须须变成了小灯笼

(四)在桔子的一个角上变出了两条直角线,又变成了方向盘,在标出两个圆形的轮子就变成了一辆小汽车。再加上几节桔子车厢,又变成了一列小火车。

(五)在西瓜上面变出一个三角形,像个屋顶,在变出门和窗户,还有小烟囱,就变成西瓜房子。

(六)在香蕉变出桅杆,红旗就变成了香蕉小船。

三、幼儿练习

(一)幼儿作画,教师观察指导。

(二)图形幼儿先画好水果,再在水果上进行添画将它变成其他的东西。

(三)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把画面画满,图上好看的颜色。

(四)帮助能力弱的孩子选择水果进行想象,克服想象过程中的困难,完成作品,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幼儿作品讲评

(一)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对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的作品给予表扬。

(二)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