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秋声赋读后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秋声赋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秋声赋读后感 篇1

万物皆有灵,更何况是秋声?更何况是欧阳修笔下的秋声?

他笔下的秋声,实为“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其意萧条”,连草木碰触也会为之变色,因此,欧阳修发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叹息,表面上是对秋声的怨恨,但我却从中读出了他那报国无门,被小人排挤出朝廷的烦闷与忧愁。

他笔下的秋声实在凄凉,冰冻了绿树盈盈,更冰冻了他一腔报国之心,它所用来摧残草木,使之零落的东西,正是秋威,秋声是万物肃杀的开始,由此,作者免不了要发几番愁思,他怨的是秋声,更怨的是阻断了自己报国之路的小人。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是作者的自嘲,更是一种自我排解,他无法阻止黑暗的侵袭,自然怨不了秋声的霸道蛮横,前文提及“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所表现的更是一种无奈的辛酸,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感觉到怨恨奸贼,是他的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即使自己容颜老去,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作者便在秋夜写下了自己的叹息。

秋声赋读后感 篇2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草木是无情之情,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一个人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所以,我想到了一种极端——人生清零。

关于人生清零的话题,实在于我心有戚戚焉。我对生活永远抱有最坚定的信念、最深切的希望,但随时做最坏的准备,这可不叫“大不了从头再来”,我没这么底气十足,也不敢和命运叫板,这是一种“实在不行了,只能从头再来”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丢人,它和我的风格一脉相承,那就是—我有多脆弱就有多坚强,反之亦然。

别人的人生常常看不懂,可我知道,每一次的重启,在新天新地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无法言语的迫不得已,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一刻,未必一定迎来“柳暗花明”。可换做是我,也会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把过去清零吧。

其实我每天都在清零,我常自嘲自己很悲观。以我纠结、悲观的性格,如果我不相信人生有可以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天天被沮丧、不满、恐惧、失望吞噬,因为我会经常犯错,比如学习上,面对数学、物理题,我真的不够勇敢,去挑战不可能;对朋友,我常常不够周到;生活中,我尽力了,可还是怕东怕西,事事儿的不得了。自我怀疑时常折磨着我,还好在304宿舍,每天醒来,我感觉自己还是条好汉。

“念谁为之戕贼”,值得纪念的,自然留存,而有些不堪的过往,有一天会在新生活的反衬下变得苍白,无关痛痒。

秋声赋读后感 篇3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感怀悲己的永远主题。

《秋声赋》,欧阳子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只是欧阳修五十三岁时,有感于“秋”所作。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首先以秋声起兴。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听到这秋声,想到了夜袭敌军的战士人马行军的声音。这也形象的描写出这秋声之大,之壮,之猛烈。正是秋天的潇飒。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情景交融,从而自然的引出下文。

而后第二段,作者悲秋之情油然而生。“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作者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出秋得特点,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本段语言清丽,四字一句,读来音律优美。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秋天是行刑的季节,是战争的象征,所以有肃杀之气;秋天是商声,悲伤的意思;是夷,杀戮的意思。万物过盛就当杀戮。此时作者身居高位,饱尝仕途艰险,故而对秋伤怀。

第四段是文章主旨一段,作者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此句说明人的忧伤劳累皆由心生,都是外物对于人施加的压力。是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尤其是朱颜老去,乌发皆白,都是老去的过程,“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这也使文章悲秋的主题得到升华。不再是仅仅因秋之萧瑟而伤己之忧伤,而是由对人生忧劳,生命凋萎的深沉叹息。

最后作者又带领我们进入那个“星河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清冷世界。结尾处秋虫的和鸣,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而“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又是作者心无所依,无人可诉的凄楚。

读完《秋声赋》给我最大感触的是“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一句。这句是作者年逾五旬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人的忧伤困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秋天到了,人自然而然的悲伤。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人的心境差异造成了景物的情感差异,因人被外物所制,在秋天看的的都是衰败的情景。此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文章无论从语言,结构,层次,还是立意上都是悲秋的佳作,正如楼昉评《秋声赋》:“模写之工,转折之妙,悲壮顿挫,无一字尘涴。”

秋声赋读后感 篇4

随手翻到《秋声赋》这一篇,现在不正是秋天吗,刚好,看看古人笔下的秋。

名为《秋声赋》,自然是从秋声入笔。“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萧萧秋风在耳边响起,窗外的山草树木随之呼啸。我大约能想象出,此时的欧阳修是如何大笔一挥,写下传世名篇,何其英洒!

读到第二段,真是脍炙人口。“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每每想到秋,总会想起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天是黄色的,我想,既是大片黄叶的代表色,也是花蕊的代表色吧。大千世界,生生不息。叶落也只是一种蛰伏,只待春暖时节,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