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书,看此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愿做个明白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群体,有时候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有时候会疑惑,我为什么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我又为什么被群体那样对待。也许是受“乌合之众”的影响,无意识的按照群体的意识去行为。

第1章中说,作为群体一员后,智力会被拉低,情绪会被群体左右。举两个例子:第1次爬山时,在驴友的暗示传染下,我穿着长靴长羽绒服,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竟然走完全程。培训现场,前后左右都在刷手机,我也会刷手机。

中篇第一章中说,“在间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于群体所有信仰和观念的底层深处,这其中包括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个因素,在长久的历史中,基本已经根深蒂固,我体会不了。最后一个教育,则深有体会啊。

“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昭示着这个国家以后的面貌。”

我看不出国家怎样,但经历几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现在是啥面貌。

如书中所批判的,“它让接受教育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从中逃离出去。工人不想再当工人,农民不想再做农民,下层资产阶级除让子女从事政府公职外从不考虑其他可能的职业。”

学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张黑板,连续两小时学习各种科目,他们俨然已经成为知识的活体容器。”

毕业后,“他们安顿下来,结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着同一个圈子,囿于狭隘的个人职场;他们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仅此而已。”

这就是我现在的面貌。

虽然国家在教育改革,但群体的观点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样深陷教育泥坑而无能为力啊。

我们怎样免于群体的裹挟呢?

我觉得,有时候就算自认为是一个人,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刷手机,若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里去?”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想法行为都是身处群体的反应,即时刻被群体裹挟着,如何保持清醒、独立判断么?

在群体的专有特征当中,比如冲动、急躁、毫无推理能力、缺乏判断和批判精神、情感夸张等,听上去都不是好词儿,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

我觉得看书,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认知,知道的多了,总会有点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时间多看书。看书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懒得思考,看书也需要动脑,所以执行看书这个动作有时候就挺难的,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思绪去看书,我之前看一本书中说练习冥想可以帮助我们驯服胡乱奔腾的思绪,但冥想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不会,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气、屏气、呼气、屏气,一直循环,不知道有没有用啊,因为我也没实践几天,书里说有用,哈哈。

愿我们都是明白人,不随便跟着群体随波逐流。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早有耳闻,细读起来,颇为震惊,觉得应该早点。

“乌合之众”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词汇,听起来有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从某些层面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不如说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学或者说是宗教心理学的书籍。书名上写的是大众心理学,个人感觉它却并不适用于所有群体,但确实比较适合用于研究“乌合之众”。结合很多社会现实,它很多时候的确可以解释一些颇为令人难以理解社会现象,读着颇有意思,同时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为了“乌合之众”。

书里强调,孤立的个人可能是个很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个人却会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个体在群体中是没有智力的,也许是为了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群体,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进入盲从状态。人们在某种需求的驱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一旦形成,就成为一个没有智力的野蛮巨人,这个巨人没有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个群体特别容易走向极端,易于受到煽动,受到情绪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并且变得胆大妄为起来。这个巨人也许就是由我们身边的某些人组成的,但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个人平时谨小慎微,什么都不敢做,可当他处在这个群体中,就有可能变得为所欲为,像在某些游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车、围攻门店等等行为的人也许平时就是个谦谦君子。有时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识的观念或事物,群众们却非常追捧趋之若鹜。比如某些养生专家提出的绿豆、茄子治百病理论,吃生泥鳅等等,其追随者不乏高学历精英。

个人进入到群体中的.变化,是道德、情感、观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候让人觉得难以理解、难以置信,读了此书,又觉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别人说的一句话,一个人是孤独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时是愚蠢的,并且孤独的。

书里还有许多不太合理的地方,并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还有杜撰和偏见的内容,但我也是“乌合之众”的一员,所以觉得书里的理论也是能够自圆其说,某些时候还是颇有道理,很值得一读。这本书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我属于哪个群体?这个群体到底是什么?在某些时候,我们到底是谁?代表了谁?又被谁代表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3

实话实说看完之后不得不让我把我们的国家和这本书连接起来,我觉得这与中国近代的历史十分相似。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群众力量开始活跃。就像作者说的,群众是没有意识的,但也正是在这种无意识之中,隐含着力量强大的秘诀。当压迫一旦发生,群众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因为不堪其压迫而做出反抗。

世界上的某一个国家的成功与灭亡都不只是因为政治环境的改变,外敌的入侵等的原因。其内部的腐败,人们思想的改变都是其中的原因。新的观念虽然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而且表现为群龙无首的过渡状态,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状态,让群众们独自摸索,反而使其找到了让他们更舒服的生活状态。

还有对于作者在描写中呈现出来的当时西方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可以说这与中国古代也是有些不谋而合的。就像中国古代,人们总是把帝王的失败归结到‘红颜’之上,女人的貌美成了原罪,且不说古代社会,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也有此类事件,就比如女生被侵犯,可是有一些人会说是因为女生穿的少,不自爱的原因。但是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为什么要把错误归结到受害人的身上。这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别歧视还没有消失,说什么女生就不应该做什么女强人,不过是他们的大男子主义作祟和其思想的封闭。至于种族歧视,我认为当今的中国是不存在的',我就是很好,不想美国种族歧视太严重。

我认为这本书是及其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的。还有对于作者的思想和武断,我觉得作者作为当时那个社会的人还是受到了影响了。感觉他觉得的群体与我觉得的群体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群体并不头脑简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那么一群人的智慧就会是无限的,群众虽然大众化,但是群众中又有这其个人的思想。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4

《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