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2025/11/02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1

读罢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不去,心中难复平静。 日记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先生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先生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先生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秋雨先生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秋雨先生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我就这样追随着秋雨先生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2

一位心系文化的文人,在其不惑之年,独自去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华夏大地乃至世界上行走,来探寻重新捡拾文明的遗珠,并拂去它表面的沧桑,从而伏案提笔。于是,过于庞大的文化却在余秋雨先生笔下,如同涓涓细流般淌过,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本《文化苦旅》不单单记录行在远方的沿途风景,而且还是余秋雨先生对历史的多情,对文明的思考。翻开厚重的书页,仿佛承载着文化历史的沧桑,寄托着先生的心血。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先生说过:“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细细地品读,又有时停下揣摩、思考,似乎读到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毕竟,又有多少人会像先生那样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又有多少人会像先生那样驻足名胜古迹感悟文化传承,思考未来的路?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造福巴蜀百姓的都江堰,令我体悟到李冰之道奥妙;“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惨遭劫掠的莫高窟,让我体会到文化浩劫之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风呼啸的阳关,让我理解了恬然自信;绵绵沙山下的隐泉,让我明白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荒原风尘中的宁古塔,使我感受到流放名士的苦难中的高贵……我随着先生的步伐,拜读他的文字,仿佛同他一起以独特的眼光和见解领略文化魅力与内涵。我的眼中仿佛已不是密密麻麻的`公式符号,而是祖国以及世界的壮美风光,心中充满着民族文化被糟蹋被破坏的悲愤与不甘。

纵观《文化苦旅》,一个“苦”字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初读时,我仅认为这是路途中的劳苦。而反复精读后,我才明白这是心灵之苦。余秋雨先生讲过:“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苦旅,不仅是肉体上的考验,同时也是精神上的阅历,这注定是文人的宝贵财富。我想,这旅途只有苦涩,方有回味得更浓,思考得更深。走惯远路的三毛说过:“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似乎没有人告诉我,我也准备出发,行至远方来重拾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3

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还有“看来,浪子未死,气场未绝,就像笔记中的那个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我离开门缝,许久无语,委屈你了,孩子。”这几句每一个都戳中我的内心,这让余秋雨都感叹的书籍何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对这本书充满了疑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是好奇,“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当时我仍无从得知,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谜。

而如今,大树的年轮又添上几圈,再拿起这本放置已久的书,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文化苦旅》到底隐藏这什么?这个问题深深地扎根在我心中。透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咱们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那千山万水的豪迈在余秋雨老师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不曾去过他所描绘的任何的一个地方,也从未想过要去摸索、探寻,仅仅是看着这些文字,我的内心就已是无尽的'赞叹。

书中写了有着“天府之国”称号的都江堰;那夕阳西下,朔风凛凛而略显凄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华历史血脉的莫高窟;还有一湾不算太小的沙原隐泉和那风雨中的天一阁。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们在各自的地方安静的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当余秋雨老师的笔触摸到它们时,它们又开始活跃起来。通过作者的笔,它们活力四射的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结合的动人瞬间。

作者余秋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他生长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他在书中说:“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他触摸到了我们一些所不能接触的事物,他用一生的时间有劲祖国的山河,纵横华夏的大地,访遍名山大川,书写下这不屈的一笔。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魅力,见证文化的变迁,欣赏祖国的壮丽无垠。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 篇4

柳州的名声,有一半是因为柳宗元。

余先生客寓柳侯祠旁,在梦中竟觉得“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于是第二天一早,先生便去了年代久远的祠。

柳侯祠是古朴、宁静的,正如柳宗元本人,静听脚步,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回漫漶,渐行渐远。

而后便介绍柳宗元的点滴。跃然纸上的,是一位不羁的中国文人。从永州返回长安时,喜气笼罩着他——毕竟从前,价值对他来说还是未知数;而世俗则让他选择了功名。当皇上阴惨一笑,一笔将他拨到柳州。

凄楚烦懑,令他自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他不知,这儿会成为他的祭祀,被后人敬仰千年——只因他留下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官贬柳州,也无所谓,亦是无所畏——有什么要怕?不是官场上的提线木偶,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人格,创造出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挥洒笔墨,泼出一份宁静、淡泊……

“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

这就是让我们冥想的文化,我仿佛看见了陶渊明弃了京都的嘈杂,在乡间吟诵“采菊东篱下”的闲情;我仿佛看见了林和靖隐居山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吟咏这“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释然。这就是喧嚣后的宁静,才气涌入心灵,蔚成方圆。

时代的扭曲与不公未能改变他们——这些才学之士的品格,与他们构筑成的灿烂的文化。

这便是冥想后,得到的放松吧。

结末·苍老与新生

读罢《文化苦旅》一书从古到今的`文化从脑中飞快地闪过。有知名大家的文化,也有小老百姓带来的市井文化。交织在一起后,一幅苍老却年轻的画卷便铺开来。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辉煌。苍老的画卷已经被先人描绘,这本书只是其中小小一部分的剪影;然而新生的文化,却是由我们编织出来的。

我们的文化,能让后人再撰一部《文化苦旅》吗?

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