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数学《度量》的教案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数学《度量》的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数学《度量》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数量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m)和厘米(cm),能用米和厘米去正确测量实物。

3.发展学生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

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等。

学具:统计纸、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操作多媒体课件(主题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四人讨论,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师:小胖在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小巧在用脚底测量讲台的长,小丁丁和小亚在用手测量课桌的长与宽。

介绍:打开大拇指和食指,我们把这段距离用“拃”来表示,念作zhá。

3.原来我们身上的许多器官都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出示课题)

二、实践感知

1.下面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去量一量吧!自主选择完成若干小统计:

(1)用脚步量:教室的长与宽、走廊的长。

(2)用脚底量:门宽、橱宽、走廊宽。

(3)用拃量:课桌、窗台、黑板。 把“课桌的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请学生汇报,写于黑板上。

2.质疑:同样长的一个课桌,为什么用拃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3.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公正的度量长度的`工具,方便人们用统一的标准去测 量。它就是“尺”。小朋友已经和尺交上了好朋友,说说尺的用途是什么? 今天我们请米尺来帮助我们测量,它很柔软便于携带和度量。

4.介绍测量有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演示1米的长度,请学生感知体验1米的长度。(大概两手张开的距离) 演示1厘米的长度,请学生感知体验1厘米的长度。

(大概1个手指宽的距离) 米和厘米是一对好朋友: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1m=100cm(齐读)

5.讨论:半米=( )厘米 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600厘米=( )米

6.教师演示: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用米尺的起点0对准课桌的左端,再看右端对准数字几就表示几厘米。 请学生动手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课桌,汇报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结果。

三、练习巩固

1.每人都用自己的米尺测量自己的指宽、拃、脚步各是多少厘米?记录在书本P47的练习上。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度量小实验

(1)用指宽和米尺分别去测量橡皮的长度,说说你的体会。

(2)用拃和米尺分别去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谈谈你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我们身上的“尺”可以帮助我们对长度进行估测,使用简单方便,但是不够精确。如果要得到精确的度量结果,我们就必须用尺进行度量。

4.自由活动:用你身上的“尺”或米尺去度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四、全课总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疑问。

数学《度量》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第5~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刻度线了吗? 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 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

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

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

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四、课堂小结

数学《度量》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尺。

2. 初步认识米尺,知道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建立1毫米、1厘米、1米长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1.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的认识。

2. 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厘米和1米长的表象。

教学准备:

工具尺、米尺等各种不同的尺、多媒体和度量的工作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我们学校正在改建,要请木工叔叔为大家定做一些桌子,可工人叔叔不知道桌子的长度,你们能帮助叔叔吗? 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知道桌子的长度? (从一个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事,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用拃、脚底、脚步等方法来度量

1. 初步了解用各种不同的度量方法

师:(媒体出示)看!小丁丁、小巧他们是用什么方法量的?

①生:小丁、小亚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张开来量桌子的长。 辨错

(媒体出示小丁的正确量法和小巧的错误量法)

②生:小胖用脚步量黑板的长,小巧用脚底来度量橱的长度。

(说明:本节课已经进入了长度的定量比较,也就是通过两数来表达长度。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对不变的器官延伸,如:拃。脚底、步子等都可充当计量单位。但由于并不精确,只可作为估测工具。)

2. 与生活联系

师:观察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用脚步/脚底/拃来量比较好?

3. 小组活动:用不同的`方法度量

①师:每组选一种喜欢的方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并到老师这儿领表格记录量的结果。 (小组活动) 汇报:我们是用xx方法量的,量出的结果是。

问:都是量桌子的长,为什么大家量出的结果不一样?

(让学生亲身实践,用喜欢的方法去两课桌的长度。由于选用的方法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用一样的方法去测量结果会如何。)

②师:我们一起用“拃”来量桌子的长。 量出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师:“拃”不是标准的度量工具。 用什么工具度量,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4. 出示课题:尺是标准的度量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准确的度量。

(学生的手的大小差异不大,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用拃充当计量单位去测量。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用拃测量并不精确,因为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同,量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因此拃只可作为估测工具。而能准确度量的工具是尺。)

三、认识工具尺

(多媒体):观察,尺上有什么? (刻度、刻度线、厘米的英文表) 问: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尺上找一找。 师:尺上的每2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是一厘米的? (多媒体)一个手指的宽度、铅笔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等都大约有1厘米。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会更深刻更有意义。)

四、用尺度量

1. 用尺尝试度量

师:桌上的信封里有一根小棒,请你动手量一量。 老师看到有几种不同的量法。

辨错:(多媒体出示①斜着量②正确③没有对准0)

测量物体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另一端到几就是几厘米。

2. 看图直接说出物体的长度

3. 实践操作

①量一量铅笔盒中的学习用具的长度。

②刚才各组用脚步/脚底/拃来量桌长,那你们的1拃/一步/一个脚大约有多少厘米?

③知道你们1拃/一步/一个脚的大约长度,那你知道桌子大约有多少厘米吗? 生汇报结果:桌子的长大约是xx厘米。

(让学生量出自己1拃/一步/一个脚的大约长度,这样就等于身上有把尺了,可以随时对所要测量的物体长度进行测量。)

五、小结

师:小朋友帮工人叔叔量出了桌子的长,老师代表工人叔叔谢谢你们。

问: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还想解决什么问题吗? 如果老师想量操场的长度,你们说该用什么工具来量?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会更高的。)

数学《度量》的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通过生活实际中对角的认识来掌握角的两种概念.

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

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教学重点

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

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叫射线?由一点能画出几条射线?如何表示射线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并口答,画出两条射线就可以了.

二、引入新课

问学生图1是小学时学过的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角,教师板书课题.

1、4角

1.角的定义:提问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角,你们是怎么认识角的?在生活中你看到角的形象吗?

由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如桌面上的角,钟表表盘上长短针之间构成角,圆规两脚张开口后构成角等等.教师说明,角是研究平面几何时常用的一种图形,首先学会定义.

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要明确组成角的两个条件:

(1)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2)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这点叫角的顶点.

从我们想象圆规两脚张开形成角的过程得到另一个定义:

一条射线OA由原来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所成的图形.

教师用一教具演示,并画图2说明旋转的边OB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有时称为角内.两条射线为角的边,有时要在边上取一点,就是指射线上的点.其它平面部分叫角的外部,有时称为角外.

2.平角、周角的概念

由于小学已学过平角与周角,所以教师用教具演示到平角及周角时,提问学生答出两种角的.名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3

平角定义: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

注意直线与平角的区别在于平角要有一个顶点O,还可以从起始位置向终止的位置画一个带箭头的弧线.

在讲周角的定义后,说明画图时为了表明是一个周角,可以由起始位置向终止位置画一个带箭头的弧线,并写A、B两个字母表示是两条射线,如图4

3.角的表示法:角的符号为“∠”后面加上表示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的三个大写字母,且角的顶点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1)图2中的角记作∠AOB或∠BOA,读作角AOB或角BOA.

(2)图3中的平角记作∠AOB读作平角AOB.

(3)图4中的周角记作∠AOB读作周角AOB.

(4)问图5(1)中哪是∠AOB的内部?哪是它的外部?

学生可能会犹豫不定,或互相争论,不知道此图答哪一部分为内部和外部.

此时教师说明,今后所说的角,除非特别注明,都是指还没有旋转到成为平角时所成的角.此时,教师在角内画出弧线(图5(2)),说明∠AOB的内部是指有弧线的平面部分.教师随手在图上写出“内部”两字(如图5(3)),除两边和内部外的平面部分为角的外部,教师在图形上写出“外部”两字(如图5(4)),(教师讲课时,不必分四个图画,只在一个图上按讲课顺序写就行了).

(5)当我们的图中只有一个角时也可以用顶点的字母表示,如图2和图5,中的角均可以表示为∠O,读作角O.

(6)问如图6中有几个角,把它们的名称写出来.

学生答出有三个角,分别是∠AOB、∠BOC、∠AOC.

教师再问,这三个角记作∠O可以吗?为什么?此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当一个顶点O处不是只有唯一的一个角,不能用顶点的一个字母表示,因为,这样就分不出∠O是指哪个角.大家都要记住这个规定.

(7)为了方便,也可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一个角,如图7,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希腊字母α(或其它希腊字母),记作∠α,读作角α.

(8)又可以用一个数字表示一个角,如图8,在角的内部靠近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数字1,记作∠1,读作角1.

(9)在图9中,将三个角分别用数字表示角的名称,注意为了分清哪个字母表示哪个角,要用弧线画分明了,再在弧旁写上数字,则记作∠1、∠2、∠3.

4.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1′=()°,1″=()′、

例1将57、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为分,

0、32°=60′×0、32=19、2′、

再把0、2′化为秒,

0、2′=60″×0、2=12″、

所以57、32″=57°19′12″、

例2把10°6′36″用度表示、

解:先把36″化为分,

36″=()′×36=0、6′

6′+0、6′=6、6′、

再把6、6′化为度,

6、6′=()°×6、6=0、11°、

所以10°6′36″=10、11°、

三、小结

今天学习了以下知识

1.角的定义、角的顶点和边、角的内部、角的外部.

2.平角、周角的概念.

3.角的表示法,一定要注意角的各种表示法,必须正确地运用,尤其是3个字母表示时,必须把顶点的字母放在中间.

4.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四、练习

练习1指出图10中以E为顶点的平角的两条边.

练习2

(1)指出图11中有几个角,用三个字母分别表示每一个角.

(2)每个角分别表示为∠A、∠B、∠C可以吗?为什么?

练习3

(1)图12中的角分别记作∠O、∠A、∠B、∠C可以吗?为什么?

由学生答出∠A、∠B可以,∠O、∠C不可以,因为A点和B点处有唯一角,其它不是.

(2)图12中有多少个角,用数字如何表示每一个角?

找一位学生到黑板上作,其它人作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一定要找全了.共7个角,且要求在写数字之前,要把弧线画分明了.

五、作业

1.阅读课文,复习以下问题:

(1)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

(2)怎样表示一个角?用三个字母表示时要注意什么?

(3)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角或周角?

2.作以下各题:

(1)如图,D、E分别是BC、BA上的一点.

①∠ABC与∠DBE是不是同一个角?

②∠ABC与∠ACB是不是同一个角?

(2)分别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图中∠1、∠2、∠3、∠4、∠5、∠6、∠7、∠8.

(3)如图,AOD是直线,图中小于180°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

(4)①在∠AOB内任取两点C、D作射线OC和OD,写出共形成几个角,并用大写字母表示出来;②在∠AOB的两边上分别取点E和F,连EF,以E点或F点为角顶点的角有几个?分别表示出来.

(5)在∠DCE外部取一点F,使F点在CD的反向延长线上,用数字表示法,表示所有的小于平角的角.

3.阅读1、5节课文并与1、3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下节课带半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