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

2025/11/0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 篇1

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合集11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 篇2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我的心头萌生:何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来判断。于是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交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然后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大组,让这三个大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三个组都分别出现了一些失误。课文读完后,我没有让学生匆忙去读第二遍,而是让学生交流感受或体会,你认为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有的回答:凡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为什么说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

我接着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挨饿、受冻,受老板和伙计们的作弄、挨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知道凡卡还是个特别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说说看,你从哪里知道的。我惊奇地问道。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从问候爷爷的话中知道的。从凡卡问候乡下熟人知道的。从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

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二读课文,但这一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学生读得几乎没有差错。正当我要表扬同学们读得棒时,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原来他们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读出了凡卡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了。

我想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是他惟一的亲人;三是他想念乡下的生活,想念乡下的熟人,想念乡下的快乐日子。一个学生满含深情的说。我独享在孩子们的感受中了。凡卡的这封信爷爷收到收不到?课文又蕴涵着什么深意呢?让我们来再读课文。动听的读书声刚刚止歇,学生们又纷纷举手。

这封信爷爷根本收不到,他连邮票都没贴,地址也没写明,怎么能收到呢?一个学生不等我叫就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结尾,意在告诉人们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场梦。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满有把握地说。课堂就在学生对课文浓浓的回味中结束了。

这堂课我并没有多讲,完全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于他们能入情入境地读,源于我的一个突发奇想。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与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把握精髓。这就是我教学《凡卡》一课最大的收获。

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 篇3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最怕学生插嘴,提一些不在自己课前教学设计中的疑问,因为没在自己的预设中,怕掌控不住整个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更是如此。可是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就会隐藏着一个个教学的生成点。关注这些细节,就是捕捉住了课堂动态生成。在《凡卡》一课的教学中,我及时关注了课堂中的细节,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成的活力。

一、片段

生1:老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怎么知道凡卡没有读过书呢?

生1:小凡卡家里很穷,他才九岁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他哪有钱去读书呢?

师:那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2:我知道,凡卡会写信,是他爷爷教的。

师:是吗?请你说说理由。

生2:因为从文章的最后,对凡卡梦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爷爷识字,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曾经教过凡卡。

师:说得很好!还有谁认为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的呢?

生3:从文中“砍圣诞树”一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小时候在乡下,家里虽然穷,但爷爷很疼爱凡卡,闲暇的时候,爷爷一定会教小凡卡识字的。

师:为什么你认为疼爱凡卡,爷爷就会教他识字呢?

生4:老师我赞成X同学的说法,我也有一个非常疼爱我的爷爷,小时候,爷爷常常教我背古诗,给我讲故事,教我写字。我想凡卡的爷爷既然那么疼爱他,也一定会这么做吧!

师:说得多好啊!原来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他的。谁还有不同的解释?

师:哦!没有了吗?可是我认为凡卡会写信,还与另外一个人有关。

师:小说的原文中说凡卡的母亲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父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看来,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我们的课堂大家积极提问、主动探索才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像今天这样大大的质疑。

二、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

上述片段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对于学生的问题,我采取了“冷处理”,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了。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

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