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水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音乐《爱我中华》、收集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件:泼水节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是的,你们看到的是居住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每当泼水节到来时,傣族人民就载歌载舞地庆祝节日。今天我们再来感受傣族人民是怎样和敬爱的周总理过泼水节的。
二、读课文,了解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欢迎周总理的
1、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人们如此的喜欢周总理,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迎接总理的,谁来把第三自然段的相关词语找出来告诉大家并加以理解?
(四面八方、一条条、一串串、欢呼)
4、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啊!大家赶快读读吧。
5、读后,你一定想问:
周总理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知道有关周总理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6、指名说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7、听了这么多的故事,你认为总理是个怎样的人?你希望见到他吗?
8、指名说出对周总理的认识。
9、是的,傣族人民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也非常的想见到周总理,他们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迎接总理的到来,他们是那样的激动。此时,我们的心情和他们一样,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感情的读读吧!
10、生自读第三段。
11、师生交替读,重点指导最后一句话:周总理来了!。
三、看图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1、瞧!傣族人民期盼以久的总理真的来到了人群中,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
(穿着、表情、动作、人物的心理活动)
3、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4、自读4、5自然段。
5、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但是从你们的面布表情中告诉我,你们还有疑虑,能告诉我吗?
6、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7、老师也有不懂的问题想请你们帮助解答,书上有欢乐的鼓点在那种场面可能还会有欢乐的什么呢?地毯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8、指名说。
9、问题解决了,我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10、齐读第4~5自然段。
11、师领读,生模仿总理做泼水的动作,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并指名说一说。
12、男生读女生作动作,女生读男生作动作。
四、指导读课文6~8自然段
1、多么热闹、多么难忘的场面啊!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看看下面三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不同?
2、生自读最后三段。
3、指名说我的发现:
三段都是感叹句。
4、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5、生评价,说说感叹句怎样读?为什么?
6、分组比赛读。
五、拓展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句话,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傣族人民与总理的深厚友谊,那份友谊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你一定感慨万千,快吧你的心理话对大家说说吧?
2、你还收集了哪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赶快告诉大家。
水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板书课题。
2.教学泼。读准字音po,怎么记这个字?
3.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为什么叫泼水节?人们相互泼水表示什么意思?读了这篇课文,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初读。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tong hu shi lin
2.(出示词语)水桶互相湿淋淋幸福
jiao sai ken li banna
象脚鼓赛龙舟不肯离去西双版纳
feng huang dai ji
凤凰傣族吉祥
(1)自读生字词。
(2)你在生字的音、形、义上有什么收获?
字音:
赛:读平舌音。
湿:读翘舌音。
幸:读后鼻音。
离、淋:读边音。
字形:
幸:不能跟辛混淆。
(3)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4)去拼音,齐读词语。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5.再指名分段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刚才老师提的问题了吗?如果知道,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2.指名回答。
3.齐读课文。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
2.简介:西双版纳凤凰花。
3.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
4.从第1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5.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五、教学生字。
课文读的好,字也会写得好。
1.分析字形。
互、泼、离: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2.指导写字。
备:上面的〩,要包住下面的田。
旁:中间的ー写得长些,包住下面的方。
幸:第三笔横要长。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 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
xiang zheng zhun bei po shui yi nian yi du
( ) ( ) ( ) ( )
pang bian li qu ken ding shi lin lin
( ) ( ) ( ) ( )
二、数笔画,填空。
离:共()画,第9画是()。
互:共()画,第2画是()。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一定的句式。
3.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泼水节的情景。
4.扩大知识面,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新授。
1.教学第12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指读这一天有的撒上花瓣部分。
a.哪几个词写出了人们盼望泼水节的到来?(板书:早早、早已)
通过你的声音把傣族人民盼望已久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
b.你看,就连那清水有的洒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c.生回忆说。
d.你也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吗?
e.有感情齐读第一句。
(3)指导读书开始泼水了-------人人脸上笑开了花部分。
a开始泼水了,怎么泼的呢?-----读读书,可做做动作。
b看看图,你如果参加泼水节,你希望是谁?为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4)指导读书清水是吉详如意的象征-----怎么能不高兴呢!部分。
a喜欢过泼水节吗?指名答。
b指名朗读怎么能不高兴呢!读好感叹句。
(5)有感情地齐读第2自然段。
2.教学第3自然段。
(1)泼水节不仅仅泼水呢!
(2)自读第3自然段
(3)这个自然段中也写了一系列的动词,写得多么准确呀!
(4)齐读第二句。
(5)你也能用这些一系列的动词说一段话?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3.你还知道那些少数民族的风俗?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淋()幸()味()桶()
林()辛()末()通()
二、造句
------有的------有的------:
三、搜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然后全班开个以民俗为题的读书汇报课。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
2.做课堂联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跟傣族人民度过了欢乐的泼水节,那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
1.看录象,读读书上的语句,再自己背背。
2.同座位互背,还可以做做动作。
3.指名背。
4.全班齐背。
三、做课堂作业 。
作业 设计
一.在挂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花瓣()的泼水节
()的鼓点()的清水
()的鸟儿()的生活
二、照样子写句子。
例:来鸟岛玩的人很多。
很多人来鸟岛玩。
1.小草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小露珠。
2.花丛中飞舞着美丽的蝴碟。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一天,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到了大街上。
2.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不肯离去。
四.造句。
一年一度
迎来
附:板书设计 :
21.欢乐的泼水节
早早 早已
追赶 泼水
水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2、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活动,以合作的方式创编几个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
1、注意第一小节五度音程的音准。要具有弹跳感。
2、注意第二小节圆滑线的唱法。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的形成对比。
3、注意第三小节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可按顿音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最后一个乐句第三小节的的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轻。并要做到声断气连,使歌声既分开又被连贯,寄托着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情感。
6、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二)欣赏有关采茶的音乐作品
1、器乐合奏《采茶扑蝶》
2、广西民歌《采茶歌》
(二)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见相关参考资料)。
1、学生分组合作创编
2、指名表演
3、集体评价
4、随音乐一起表演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教师准备:《西湖春晓》音乐、西湖风景、《平湖秋月》的音乐。
学生准备:赞美西湖的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2.“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1)诗人笔下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有关西湖的绘画及摄影作品)。
(3)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西湖美景欣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生长在北方的人们都非常熟悉北方的风景,经常用“大漠黄沙”来形容戈壁,用“银装素裹”来形容北国的千里冰封。其实江南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说什么呢?(秀美 俏丽 灵气)
师:这些词语用来形容江南美景一点儿也不为过,不是就曾有人把江南的一处风景比做西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西湖)
师:对,苏轼就曾在诗中这样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有多么的美丽。
二、欣赏《西湖春晓》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欣赏一首赞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晓》,听一听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课题并初听歌曲)
师:歌中唱到了什么?(朝阳 柳梢 绿水、青山)
师: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复听歌曲)
教师出示歌词。
师:这首合唱歌曲多美啊,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歌中的美景。
教师向学生详解词意。
师:请大家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西湖春晓》)。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优美 抒情)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优美的音乐感染了。这首歌曲的作曲者贺绿汀就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采用了6/8拍这种复拍子,营造了歌曲亦诗亦画的意境,就像我们正荡舟在西湖之上,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轻声哼唱,并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韵律。
学生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并轻声哼唱。
三、拓展──走进西湖
1、师:我们从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这远远不够,让我们“走进西湖”,更深层地去了解西湖。请大家交流你所查找的有关西湖的资料。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关于西湖的资料。
2、师:经过小组内的交流,你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3、师:西湖历来就被文人墨客所称颂,他们是怎样赞美西湖的呢?
朗读(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4、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画家和摄影家眼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西湖是诗,西湖是画,西湖同样也是音乐家指间流淌的旋律,刚才大家在欣赏诗歌与绘画摄影作品时所听到的音乐,就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音乐《平湖秋月》。西湖真是魅力无穷,而西湖美丽的传说又为西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来听一听西湖的故事。
(向同学们介绍《明珠西湖》 《许仙和白娘子》)
5、师:文人墨客赞美它,画家描绘它,西湖到底有多美,我想现在就去看西湖,做西湖的画中人,邀请全班的同学和我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
教师播放西湖风景(背景音乐《西湖春晓》)。
生观看,欣赏西湖的美景,并随音乐边听边哼唱。
师: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其实,在祖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景色,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
水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初步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懂得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3、掌握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方法。
活动准备:
1、了解淡水的有关知识,收集水污染的资料。
2、玻璃杯人手一份,白开水、盐开水、糖开水各一壶,透明水盆2只(分别装清洁的水、被污染的水)。
活动过程:
1、了解水具有溶解的特性。
教师:你们喝的水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请你们再来尝尝加过糖的或盐的水,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还有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因为许多东西能够溶解在水里,当很多脏东西溶解在水里的时候,水就被污染了。
2、了解水污染情况教师提出问题: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幼儿讨论。
课件演示: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河流。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污染河流。
3、了解水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幼儿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自由参观、讨论,然后放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观看)。
引导幼儿说出水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生长。
教师:如果动植物接触了被污染的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课件演示:鱼在清洁水和污染水里的生长情况。
小结:人和动植物如果生活在污水的环境中,就会得病,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4、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讨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