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节课》优秀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最后一节课》优秀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最后一节课》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场景,练习复述课文,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聆听的方式,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战象的情怀,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领悟作者真实,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嘎羧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嘎羧的行为变化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回忆
1、字幕导入,奠定基调:
师:故事发生在1969年,到云南西双版纳插队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亲眼目睹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于是他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课件出示,4个曾经。)
2、学生读句,述说心情:
师:读者这样的文字,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嘎羧在生命历程中的那段最后时光,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嘎羧再次踏上这段情感历程。
3、择段读书,讲述故事。
二、聆听
1、轻声读文,圈划语句:
师:感人的故事代代相传,即使若干年后,也会记忆犹新,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感人肺腑,相信大家也有同感,下面就请大家轻声读文,用心去体会,看看那打动了自己,拨动了你的心弦,在这样的文字下面划出你真挚的情感线,可在旁边加感受。
2、学生读文: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读得非常投入,非常专注,读书,就是与文字交流,同书中的人物对话,想象这篇课文,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是啊,文字后面是战象嘎羧的心跳,是它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就能听见战象嘎羧再跟我们诉说呢?再次默读你所画的语句,听,嘎羧在和你说什么呢?
3、默读语句。
4、感悟情感,体会表达:
一下预设的几个生成点,随课堂具体情况变化。
预设一:披挂象鞍:
⑴比较词语呼呼,久久,眼睛里泪光闪闪
⑵想象画面,感受老朋友,述说心声。
⑶语言训练,此时你想对嘎羧说些什么?
⑷情感朗读。
预设二:告别村寨:
⑴理解长了翅膀似的。
⑵体会全村人的心情。
⑶聆听嘎羧的心里话,抓住三圈引读。
⑷配乐朗读,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
预设三:重临战场:
⑴体会嘎羧的行为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
⑵体会心理,情感朗读。
预设四:自掘坟墓:
⑴抓住动词,体会嘎羧的内心。
⑵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倾诉
1、字幕结语,拓展写话:
以乡亲们的身份,为嘎羧写一段碑文。
2、音乐响起,学生读文。
3、起立读文,满怀真情。
【板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
回忆怀念往事
聆听嘎羧英雄无悔
倾诉有情有义
《最后一节课》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略)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最后一课》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4、“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感情上引起了小弗郎士强烈的共鸣。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深情,体现了他的爱国感情。
5、为什么要将韩麦尔先生称为“可怜的人”?
因为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被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痛苦啊!
6、“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这句话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把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
7、“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是个比喻句,“监狱”本指把人们囚禁起来,使他们失去自由的处所,这里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者,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法国人民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不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8、“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中的“塞”能不能改为“放”?为什么?
不能。“塞”有“用力、用劲放入”的意思。能够表现出施动者的强烈主观意愿,“放”则比较平实,不能表现出这种感情上的意愿。
9、“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10、听到了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为什么?
钟声、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惨白”说明内心痛苦之极。
11、为什么“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因为“我”深切体会到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情感,是他的爱国之心令“我”感动而敬佩。
12、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所写的“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写“法兰西万岁”,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3、小说最后一段,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收束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这个手势中,包含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包含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语言的深刻眷恋。这个动作描写再现了人物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多种感情的交织。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14、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塑造他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借此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
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被迫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悲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15、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作者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安排组织小说的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迟到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一节课》优秀教案 篇3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故事情节重点探讨小弗郎士心理历程变化及其原因,第二课时着重探讨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 时代背景简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 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 法国19世纪后半期小说家。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 生字词预习检测
五、 预习思考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2.小说以什么为顺序来展开的?
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 ﹑上课 ﹑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六、 理清课文情节,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
七、 研读第7-10自然段,完成预习表格
八、 谈论与思考:
质疑: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那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
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
九、 拓展延伸:看视频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
十、 布置作业:
《最后一节课》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文中没有提“爱国”两个字,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国际歌》,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在预习本上,并写出自己初读课文的收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语言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的,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然而100多年前,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军占领后,学校禁教法语,阿尔萨斯人民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韩麦尔先生的课堂,去感受那里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有哪些主要人物?
2、“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在气氛上、教师的穿着上、教师的态度上、听课人、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态度(特别是小弗郎士)、人们的心情等都不同。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浓浓的爱国情。
1、作者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对韩麦尔先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2)学生感受到的韩麦尔先生可能是: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归纳,集中讨论两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普通的一位教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不大严,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深深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提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极大的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等)
3、品读第24---29段,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
4、教师小结:此时我们感到韩麦尔先生俨然是法兰西的民族魂,他身上体现出深沉的亡国痛,让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那种朴素而又深沉的爱国情,这种感情也深深的感染了小弗郎士。
(二)、讨论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在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法语教师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那么你认为小弗郎士以前是一个什么人?上了最后一课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哪些变化?
明确: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
1、小组合作,找出并诵读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片段,体会其中的情感。
如:课文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2、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过渡: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说明小弗郎士充分理解韩麦尔的处境,使我们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这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变化、成长。
3、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在最后一课中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点拨:爱国氛围的感染,激起了孩子朴素的爱国情感。
(三)、文章是闻名于世的爱国名篇,除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外,还有哪些语句或细节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1、课文第20、21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找出有关细节,感情朗读,体会浓烈的爱国主义气氛。
如“郝叟老头的大眼镜、咕咕叫的鸽子、飞进来的金甲虫、象小国旗似的圆体字字帖”等等细节描写。
2、全班齐读,体会本段强烈而质朴的爱国主义激情。
教师过渡:这节课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永远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四)、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把自己放到那个时代当中去,假如自己就是小弗郎士,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小说中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的深深的爱国情。
四、体验反思:
教师过渡: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被压迫被侵略的人民的爱国情,理解了他们对法语的热爱,大家还记得先生对法语的评价吗?再次齐读。
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应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不仅要立志“奥运会上拿金牌” “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更应该将爱国情怀体现在小事情上,体现在平时的行动中,比如努力学习并学好我们的母语、写好汉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做合格的小公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等等。
五、学生质疑
小组质疑,解决疑难问题。如解决不了,提出由全班解决,教师及时点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激疑。
六、课堂小结:
以“我认为,这是一堂--------的课” 为题,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教师示例小结:我认为这是一堂让我钦佩的课。韩麦尔作为一名教师,在这最后一堂课上充分展示了他心目中最神圣的法语的魅力,不仅唤醒了小弗郎士幼小心灵中深藏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激发了听课者的爱国情感,他还激发了整个阿尔萨斯人乃至整个法兰西民族的爱国情感,甚至还激发了我们在座各位的爱国激情,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语言的神圣。所以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我钦佩的榜样,他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而这也正是这篇作品的伟大之处。
七、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理解: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的含义。
拓展作业:
1、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从上课到下课”这部分内容。
2、用本课学到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你的一位任课教师。
预习作业:按预习要求,预习第七课。
八、板书设计:
最 后 一 课
都德
亡国痛
韩麦尔先生 爱国情 小弗郎士 变
民族魂
九、教学反思:
本文是爱国题材的典范,如何长文短教,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决定抓住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两个人物形象,并顺着爱国主义这条线来组织教学。本教案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能从生动的文本中受到感染、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学有所悟,避免了空洞的灌输和教条的说教,这正是新课改、大语文观所要求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熏陶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和平时代,如何表达我们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英语如此受重视的时代,如何对待我们的母语,本文是绝好的教材。所以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意识到爱祖国,不但要有远大的抱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好汉字,学好语文。《国际歌》的播放,使爱国情感的渲染达到极至。学完课文后,我想所有的学生都会为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所打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