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1
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通过实地参观博物馆,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底蕴。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家知名博物馆,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体验。
第一段:展品的丰富多样
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观众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这次参观中,我看到了非常丰富多样的展品。其中,历史文物让我印象深刻。我通过实地参观,看到了罕见的文物,如瓷器、字画、青铜器等。这些历史文物真实地展示了古人的生活和思想,让我更加了解了历史的厚重和丰富。此外,艺术品也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馆内,我欣赏到了名家的绘画作品和雕塑,这些作品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给我带来了对艺术的新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段:展览和展示的设计
除了展品的丰富多样外,博物馆的展览和展示设计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在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博物馆通过布局、灯光和音效等手段,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每个展厅都有主题,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和介绍文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品。此外,博物馆还融入了现代科技,使用了虚拟现实、3D技术等先进设备,让观众能更全面地了解展品和历史背景。这种设计让我在参观中获得了更丰富的视听体验,使我对历史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段:参观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实地参观博物馆,我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文化熏陶和知识的积累。我了解到历史文物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记录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珍贵遗产。通过观赏文物,我更加明白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学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同时,参观博物馆也培养了我对审美和艺术的欣赏能力,让我懂得了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去理解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第四段:建议和总结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丰富自己知识和视野的很好的方式,强烈推荐大家多去参观博物馆。对于观众来说,我们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学习,提升对展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而博物馆也应该继续改进展览和展示方式,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吸引更多人对文化艺术感兴趣。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博物馆,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总结起来,博物馆的实地参观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设计精良的展览,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魔力。博物馆的参观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同时,也更好地尊重并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2
进入博物馆,墙壁上是用铜打造的镂空装饰,装饰上还有用彩铜依托的字铜呢!再抬头望去,是一盏重达两吨的铜射灯,极其壮观,走进展厅,里面是一个矿井的剖析图,我们能看见下的人们是怎么开采矿石的。向后转去,是三块矿石。讲解员介绍,那是一块纯绿的矿石,叫做自然铜。他和其他的矿不一样,它不用像铜矿石一样烧炼出铜,他自己本身的含铜度就非常非常高,所以不需要烧炼。这样的矿石是非常少见的.。
大家都听说过,“以史为鉴”这个成语吧,但你们知道“鉴”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它就是一个铜盆。古代没有镜子,普通老百姓就只能在井边用井水倒映出的像来照镜子。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可以用“鉴”。把“鉴”里装上清水,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图象了。
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商代的饕餮纹爵,他是一个饮酒器,但是却有一个蘑菇状的伞状帽子立在上面。讲解员说;“这个帽子,会在喝酒的时候抵住鼻梁,让人们不要一饮而尽。”
没走多远,我们看见了铜渣,我很好奇:铜渣为什么会被展出?它不算已经没用了吗?我试着抱起一块铜渣,呀,好重呀!怎么会这么重?讲解员说:“远古时代的炼铜技术不发达,一块铜矿石,古人只把其中的百分之四五十的铜提炼出来,而剩下的大量稀有金属都在铜渣里。关于他它,还有一个小故事:新中国刚成立,日本人要买到我们的铜渣,周恩来总理说:“日本人要买到的一定是好东西,千万不能把铜渣购得他们。”因为总理的一句话,昨晚使铜渣留存到了冶炼技术发达的今天,制出了大量的稀有金属。
每次游览博物馆,一种对祖先的崇敬之情,都会从心中油然而生。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3
今日午时,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忘了是谁说的,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请去它的博物馆。而这次参观博物馆,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午时一点钟的时候,车子从学校出发,经过几十分钟的车程,最终抵达目的地。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气势宏伟的博物院,呈现的是立方体的结构,简单大方,干净利索。砖瓦的颜色是暗色调,建筑的外表花样独特,很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像青铜大鼎上刻着的铭文。建筑物周围的景色也很雅致:有水,有桥,有瀑布,还有一块大石。漫步四周,好似到了仙境。而穿过石拱桥,便到了博物馆门前。进入馆内,首先便看见一幅巨大的浮雕,精致宏伟,而我们在浮雕下留影后,便开始参观。
首先参观了安徽礼貌史的陈列。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至250多万年前的人字洞遗址,亚欧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里面珍藏很多宝贵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的玉鹰,西汉的环形玉龙佩,以及战国时期的铸客大鼎等,个个价值不菲,做工精良。
然后参观了古代工艺珍品,富丽华贵的金银器,典雅润泽的玉石器,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独特的铁画,造型别致的竹木牙角器,无不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才智。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北宋的金边玛瑙碗,碗边依稀泛着金光,碗身还带着些斑迹,却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除了金边玛瑙碗,还有木雕李拐像,刻画的也是栩栩如生,浑然天成,令我不禁对雕刻者燃起了敬佩之心。
除了工艺珍品,礼貌史的陈列,我们还参观了安徽的文房四宝的陈列。
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自古以“四宝”齐全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安徽生产的选址,徽墨,宣笔,歙砚因制作精良,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宣纸洁白如玉,细薄光滑,经久不脆,有“纸寿千年”的美誉。而徽墨以松烟,油烟为主要燃料,经过多种复杂工艺制成,具有“落墨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宣笔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毛纯耐用,刚柔得中,构成了“尖,齐,圆,健”的独特风格。而歙砚更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歙石坚润,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也是这一特点,让它著称于世。
走出博物院,看着那一块块青砖,它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安徽的历史,诉说着安徽的自豪。而经过这次参观,也更让我了解了安徽,了解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土地。
我爱这片土地!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4
有朋友在MSN上笑:邹老师真勤奋哦,阳光明媚的大周末还在上网伏笔耕耘啊?
我倒诚实: 没写东西,呵呵,在看别人写的,检查一下自己的不足……
人家继续:那还是勤奋……
哈哈,其实,阳光明媚的大周末俺既懊恼自己没有早点起来出去去什么博物馆看看,也没什么想法可以写得出来的,只好在网上看别人的博客。
主要是看别人写去博物馆的观感。一般人其实很少去博物馆的。只要去各种博物馆看看就知道了,各类博物馆一般都是没啥人去,显得冷冷清清的。
去过的人,一般都是会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把去看的过程写出来。我看着颇得教训和启发:有些博物馆,看别人的叙述之后,我其实就不太想去的了,有些则更加有兴趣;还有的也太不正规的了,比如人家遇到了找钱给假钞什么的,我要去的话,就得小心了,事先准备好零钱;还有的朋友照片照得比我的好,我也研究一下是相机问题,还是角度问题,或者怎么样补救光线的不足?还有,大家去的都是一个博物馆,但看到的东西,很多的观感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那些我没有看到想到,怎么样使自己的目光和思维得以改进?想法很多,看得多,得到的也多,这里大致总结一下:
要解决“为了看什么而去博物馆”、“去哪些博物馆”、“在博物馆怎么看”、“看完之后如何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些问题之后,博物馆才真正实现了其社会价值。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点一滴去做,需要长期努力,还需要回顾和检讨改进。
北京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缀着大大小小140多家博物馆。一百多家博物馆,市外的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市内的闹中取静,不失幽雅。天气适宜的周末,参观博物馆既能学知识,又能活动活动玩得开心。
博物馆参观窍门是:安排好时间和路线,博物馆一般闭馆较早,要想一天多去几个,最好早点起,早出门,并安排好行程;还有就是提前往想去的馆点打个电话,落实一下是不是开馆,有些博物馆正在装修改造中,如果贸然前往可能扑空,还有就是关注当天的天气和调整好自己的体能了,呵呵。
再有,一定要安排好行车路线,能节省不少时间和体力!还有要了解博物馆大概有多大,根据自己的兴趣等判断大概要花多长时间,附近有没有其他博物馆,回来什么路线,中午到哪里吃饭等等。
最后,出发的时候别忘了换一双舒服的鞋子,女性朋友最好穿平底鞋。北京很多博物院的各个展馆比较大,要细致地观看一遍,可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小心别让自己的脚受委屈。还有,衣服要可以穿脱的,因为很难讲那个博物馆的温度会怎么样,有的过热,有些很冷,我都遇到过。
博物馆不同于公园: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很多,如果把参观博物馆等同于逛公园,那就错了。逛公园,为的是单纯的欣赏风景,娱乐放松身心,那走马观花地玩是最主要目的。博物馆参观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览主题为背景,通过观看和接触展品,对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作一定的`了解,进而扩大视野增加个人的文化素养。参观博物馆是一种知识的熏陶和观察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窗口渗透进历史、人文、科学知识的源源活水,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还得有点认真的态度才行。否则,走马观花的看,您的参观只是为博物馆增加人气,买票参观的话只是为GDP的增长做贡献,自己的收获不大。
参观博物馆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参观前最好做一些相关的知识准备。有些展出可能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会有些深奥枯燥,最好提前查阅一下相关的知识。最好参观时能将知识和展品实物相结合,最重要的是激发兴趣,调动眼睛去观察,耳朵去听(最好能找讲解员讲解或者租用自助导览设备),主动地思索问题。目前北京地区许多博物馆已焕然一新,早已是散发无穷魅力融声、光、电、多媒体和互动体验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馆点,好多博物馆提供动手区域(DIY)如果可以也多争取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了解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的深化,要有一定的物质准备,比如水,比如笔记本和笔,比如相机,带了这些最好存包之后再入馆参观。因为博物馆的每件展品都有其丰富的内涵,认真看完整座博物馆的展品需要大量时间,因此携带包、袋就需要花费相当的体力。
留意博物馆内的提示牌,非动手区的展品不能动手摸,万一摸坏了俺们陪不起。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仅靠一两个小时的自行参观,很难有真正的收获,而通过倾听讲解员的讲解,边听边看,参观效果会更好。最好能听讲解员讲解、跟着讲解员一起走,听他们的讲解会让你受益匪浅。
当然听他们解说之前后,自己也可以一个人安静地浏览一遍,因为解说不会每个展品都解释的,很多他们会省略,那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可以随意看个够。然而最惬意的应该是跟解说互动,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求教和讨论。
语音导览器,看情况吧,如果自己看不懂,就要去租的,一般都是租用一次20元左右。
参观中带着相机、笔记本等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拍摄或记录下来。现在很多博物馆不仅允许参观者携带各种各样的辅助参观用品进去,而且往往允许照相,前提是不对文物造成伤害即可。到博物院参观完后,如果有所感、有所得,那么一定将您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深化记忆博物馆知识,还可以跟更多人分享你的收获并进行交流。
个别展览所展示的展品因版权原因,博物馆不允许参观者拍照。特别是一些临时展览和引进展览,主办方一般都会明确要求不允许参观者对展品进行拍照。那其实也没关系,我看了下,就是再不让照的,很多照片他们自己的网站上和网友的博客其实都可以找到很多照片。
此外,部分展品因为材料特殊,如古籍善本、织绣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加速它们的“衰老”,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损坏。因此,没有很必要,不照也是做好事,遵守博物馆的规定也是好人的表现。
先说这么多,以后想到其它的再补充……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5
曾带着一颗好奇心步入博物馆殿堂,其情形记不大清楚了,便朝思暮想再去一次。
今天挺凉爽的,我竟骑车骑了一身汗。停了车,疾步走入那扇深不可测的大门,差点儿忘了验票;只恨爹妈少生两条腿,那古色古香的大厅总走不到。旧地重游,心情果真不一样。
顺着楼道,我首先进入了长江中下游五千年文明一馆。从骑马的玉器到光亮的青铜。从精巧的漆器到细腻的瓷器。从多样的交通工具到高超的纺织刺绣,从讲究的江南饮食到怪异的神灵鬼怪,我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件稀世珍宝,还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玉器展室中,最吸引我的是一只白玉算盘。它长不过6厘米,宽顶多2.5厘米。上框,中框,下框。算珠均有洁白无暇的玉石制成,从做工来看,相当精细。让人感到圆润光滑。假设不看说明,我想不会有人相信这是一只宋朝年间的算盘。
在漆器室中,不必说那豪华的.家具和精巧的沙发,也不必说那逛街的果盘和小巧的宝瓶,单是那巧夺天工的红木漆盒就令人不的不啧啧称赞。
大概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我在瓷器室中转悠的时间最长。中国式瓷都,这谁都知晓。不过,假设不到这个馆瞧瞧,可不容易理解英语中中国=瓷都这有趣的公式。确实,在这一展室中,那玲琅满目的瓷器叫人应接不暇。且让人不得不成认中国瓷器的优良质地及悠久历史。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