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清明上河图的教案

2025/11/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清明上河图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

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

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

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和珍贵的。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

五、学学画画。

幼儿选择画面中喜爱的人物、交通工具或建筑画一画,或将自己周围人们赶集、逛街的场景画一画,将幼儿的作品贴在墙上。

清明上河图的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

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

教师:

五代的绘画, 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宋代的人物画,总的说不如山水、花鸟画影响大。不过,也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人物画重视反映现实生活和以古鉴今。具体的表现是,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风俗画里举世周知的杰作,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挂出《清明上河图》摹本。

这幅画长达5米多,画卷从东京城东水门外七里处的城郊画起,经过热闹的市区,一直画到西水门外的皇家花园金明池。《清明上河图》里共画了各类人物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当年开封的'繁华,汴河运输的忙碌,宋代房舍建筑的特征,各阶层的服饰,艺人的精彩表演,南方的船只,北方的各种车辆,西北的骆驼商队,各色店铺和酒楼、瓦肆等,都勾画得惟妙惟肖。有人说看了这幅画卷,“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描绘之真实,绘画技术之高超,是当时绝无仅有的。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封城生动的历史画面。今天的开封宋都一条街,香港九龙的“宋城”,都是根据《清明上河图》建筑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不朽的杰作。

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表演,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

第一部分:市郊村野

投影:

旁白:

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太阳还懒洋洋地睡在云层里,薄雾蔼蔼,笼罩着荒僻的小村,远远望去,雾的轻纱里,几枝干枯的树丫隐隐约约。

河水刚刚解冻,淙淙的流着,清风习习,鸟语絮碎。农舍里忽然传来几声犬吠,打破了这种细致的宁静,你听,官道上的马蹄声……

学生表演:

小三:五爷,走了好几天了,离你们汴京到底还有多远,日夜兼程的,我这马儿可受不了了。

五爷:到了到了,就你麻烦。(不耐烦的)

小三:不是的,小的这不是想看看汴京吗?您总是把这里说的天上没有地下无的,想看看,想看嘛!最主要的是小的肚子饿了。

旁白:

说到“汴京”,五爷的眼一下子就亮了。

五爷:那当然,全天下就一个汴京,能不亮吗?哎!汴京,我离开也有十来个年头儿了,不知变了没有。我呀,打小就在这儿长大,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熟悉的。这个家哪,在时不觉得怎样,离开了,走远了,你才会明白它的亲切……呀!虹桥!

投影:

旁白:

随着五爷一声“虹桥”,惊得随从也立即拉开了帘子:一架宽大的木桥飞架两岸,宛如雨后的彩虹。虹桥结构奇特,以木条架空而成,中间没有一根梁柱,所以称之为“虹桥”。

这儿是开封城东郊的繁华中心,汴河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船只,有的停泊着,船夫紧张地搬运货物、粮食,或是在船头烧火做饭;有的正在吃力地摇橹行驶,路上拉纤的人紧张地呼号着。船上船边,桥头桥下,人挤人,肩挨肩,一片繁忙的景象。

小三:五爷,这儿可真繁华!

五爷:这条河,叫汴河,它的前身是隋朝的通济渠,开封所需的米粮、货物、珍宝,都要从这儿运入。大宋刚刚建立时,汴河时常泛滥,政府令百姓在河两岸栽种榆柳,以巩固堤防,你看就是现在的这些柳树。太宗时,汴河决堤,太宗皇帝亲去查看,臣下劝他不要去,他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朕安得不顾。”所以,这条汴河是非常重要的。

旁白:

从虹桥经桥畔酒楼,主仆二人离开汴河两岸,向城内走去。两边的店铺密密麻麻,街上行人穿梭,叫卖声不绝于耳。

投影:

第二组同学表演

甲:哎!丝绸,上好的丝绸,快来看来,快来瞧,正宗的苏州丝绸,啧啧,您瞧瞧,这质量,这光泽!哎丝绸,卖丝绸!

乙:卖米!刚脱壳的米,爷,您看看这米,这叫占城稻,是从占城过来的,颗颗饱满粒粒香,包你吃上一顿就忘不了了。

丙:这米确实不错,怎么卖呢?

乙:爷,一看您就是有眼光的人,这米呀,八个铜子一斗,您要多少?

丙:给我二斗,喏,钱,您收好!

乙:爷,您这是啥意思?

丙:钱呀。

乙:爷,您可真逗,这是钱吗?您别小看我这卖米的,开这店也不是开了一天半天,南来北往的人我见多了,您想找茬是不是?

丙:这、这是钱!确实是钱。

乙:啊,爷,闹半天您是想用这纸钱买我的真东西呀!得得,我也不和您计较了,您把这米放下,您走您的道儿,这纸钱哪,您该往那儿烧就烧那儿去,我这儿可不是阎罗店。

丙: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这不是烧的纸钱,这叫“交子”,我们四川人就用这东西当银子,方便!

乙:哈哈!原来是这样,爷,您别见怪,可这“交子”我还是没地儿使,您还是给我铜子吧,这“交子”您就带回四川去吧!哎,爷!您走好。

旁白:

主仆二人一路走一路看,转眼就到了晌午,本已空空的肚子,经过一上午的东转西转,已经叫上老半天了。

小三:五爷,咱吃点东西吧!小的实在走不动了。

五爷:吃,哦,好!咱这就去,汴京的小吃堪称一绝!

小二:客官,您想要点什么?

五爷:你们店有些什么菜?

小二:客官,您听好了,本店有菱白虾仁,荷叶冬笋,樱桃火腿,龙井菜叶鸡,油焖大虾,梅花糟鸭……

五爷:得,有没有东坡肘子肉?

小二:您说哪儿话了,东坡肘子肉还能没有,您就吃好了,本店的厨爷比东坡居士做的都好。

……

小三:五爷,我现在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把这个汴京看个够,看个透。

五爷:还多着呢,有勾栏、瓦肆,那里面什么都有,要来卖艺的,说评书的,唱小曲的,你就慢慢瞧吧!

教师总结……

学生选举

选出“你认为表演最到位的一位同学,并说出你的理由”。

活动延伸

1.从辽宋夏金元社会风俗画中,任选一幅,配写一段富有历史感的、饶有趣味的文字。

2.为宋代风俗画《村童闹学图》配写一个具体情节的小故事。

清明上河图的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2.对“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教学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投影片,指读。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招”等)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

出示投影: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理解生字词意。

(2)画了什么:(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重点句:(出示投影)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清明上河图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感受画面的美。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吃青团 ,划龙舟,上坟祭拜先人,扫墓)

——在很早很早的古代 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 ,他把汴京(汴京呢就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都画在了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上,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就是北宋张择端大师,这幅作品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我们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小朋友们看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你们见过这幅画吗?那我们现在就跟着优美的音乐来一起欣赏下这幅画

二、欣赏整体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

--这里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风光,在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夫人,他们正踏青扫墓归来。

--这里描述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在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 房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接着往下看,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什么(船),那木船在什么上停泊着啊(水)这是一条河,这条河叫做汴河。(

--船身都有什么样的花纹啊(许多点点 ,横线)船身是有许多的点点还有横线组成的,船头尖尖的十分漂亮

--在往下看看 ,横跨在汴河上的是一座弯弯的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西瓜,月亮,镰刀)这座桥弯弯的像彩虹,所以啊人们叫它虹桥

---再往下看看,这里有一条街道。街道上有许许多多的什么啊(人) ,街道两旁又有什么(房子),那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那会怎么样(看不清出,分辨不出来了)

---小朋友们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啊(牛)那这个呢(轿子)牛和轿子都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货车出租车一样。

---再看看,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啊(城楼)你们看楼顶是什么形状的.啊(三角形)三角形里有些什么的线(竖线)那这里是墙身和阶梯,他们是用什么线画出来的呢?(横线)这里是城门,我们穿过城门回来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哇这里给我们的感觉怎么样啊(非常的热闹,繁荣,人好多),那他们在干什么啊(有抬轿子,骑马,聊天的,上去指指哪里在聊天,挑担的)这条街非常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我们在往下看看,这也是一条热闹的街道。

三总结。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的内容,张择端大师在这幅长卷上共绘画了1643的人,每个人做的事都不一样,各种牛,马牲畜有5、60匹,大小船只有20多只,房屋桥梁有30多栋,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无价之宝。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四、学学画画。

1、老师现在把几幅图都挂到上面,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一画,比如有的--小朋友喜欢画房子,画房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同角度看房顶不一样)

--要画城楼,注意什么(楼顶形状是三角形,三角形里有竖线,墙身和阶梯的线是横线)

--你也可以以选择你喜欢的人画一画,比如抬轿子的,骑马的,聊天,挑担的人)

--如果你要画虹桥,(桥弯弯的形状)

--画船时应该是怎么样(船头尖尖的 ,船身的图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理解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