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2025/11/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篇1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探究新知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分组实验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用g表示,即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二)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生活中的应用:铅垂线

(三)重心: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讨论:规则物体的重心和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四)重力的由来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五)阅读科学世界

(六)强化训练,当堂达标(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板书设计

如下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篇3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

“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