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设计

2025/11/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设计(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2、信息资料: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练习

1、填量词

一()花炮一()龙船一()花瓣一()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火红火红

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难忘的泼水节》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和句型,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

学生能够体会泼水节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增进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泼水节的`来历、习俗和意义,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难点:体会泼水节的文化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及相关教学PPT。

泼水节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服装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泼水节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你们了解泼水节的习俗吗?”

简要介绍泼水节的背景和特点,引出课题。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泼水节的来历、习俗和意义。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讲解与演示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进行例句演示。

播放泼水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泼水节的氛围和习俗。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泼水节的场景。

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泼水节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泼水节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泼水节的故事。

鼓励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泼水节或其他民族节日的资料,准备下一次的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堂氛围等方面。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感受泼水节欢乐祥和的气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对泼水节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创造,描述自己心中的泼水节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气氛和寓意,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泼水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泼水节的图片、视频资料等)、课文录音、水彩笔、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泼水节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觉得泼水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泼水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寓意?

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或提问。

四、深入理解

教师讲解课文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泼水节的文化内涵。

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五、拓展延伸

想象创作:如果你在现场参加泼水节,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请用你的`画笔和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六、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泼水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更多关于泼水节或其他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了泼水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但在理解泼水节的文化内涵方面仍需加强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自觉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魅力和价值。

《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音乐《爱我中华》、收集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件:泼水节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是的,你们看到的是居住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每当泼水节到来时,傣族人民就载歌载舞地庆祝节日。今天我们再来感受傣族人民是怎样和敬爱的周总理过泼水节的。

二、读课文,了解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欢迎周总理的

1、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人们如此的喜欢周总理,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迎接总理的,谁来把第三自然段的相关词语找出来告诉大家并加以理解?(四面八方、一条条、一串串、欢呼)

4、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啊!大家赶快读读吧。

5、读后,你一定想问:周总理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知道有关周总理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6、指名说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7、听了这么多的故事,你认为总理是个怎样的人?你希望见到他吗?

8、指名说出对周总理的认识。

9、是的,傣族人民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也非常的想见到周总理,他们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迎接总理的到来,他们是那样的激动。此时,我们的心情和他们一样,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感情的读读吧!

10、生自读第三段。

11、师生交替读,重点指导最后一句话:周总理来了!。

三、看图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1、瞧!傣族人民期盼以久的总理真的来到了人群中,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穿着、表情、动作、人物的心理活动)

3、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4、自读4、5自然段。

5、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但是从你们的面布表情中告诉我,你们还有疑虑,能告诉我吗?

6、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7、老师也有不懂的问题想请你们帮助解答,书上有欢乐的鼓点在那种场面可能还会有欢乐的什么呢?地毯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8、指名说。

9、问题解决了,我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10、齐读第4~5自然段。

11、师领读,生模仿总理做泼水的动作,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并指名说一说。

12、男生读女生作动作,女生读男生作动作。

四、指导读课文6~8自然段

1、多么热闹、多么难忘的场面啊!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看看下面三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不同?

2、生自读最后三段。

3、指名说我的发现:三段都是感叹句。

4、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5、生评价,说说感叹句怎样读?为什么?

6、分组比赛读。

五、拓展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句话,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傣族人民与总理的深厚友谊,那份友谊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你一定感慨万千,快吧你的心理话对大家说说吧?

2、你还收集了哪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赶快告诉大家。

3、学生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