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2025/11/0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本册教材中的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2)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感和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法、欣赏法、练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唱歌、演奏、舞蹈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歌曲演唱,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2)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表现力。

(2)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法

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演奏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2.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唱歌、演奏等,掌握音乐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音乐基础知识

1. 教学内容

(1)认识音符、节拍、节奏等音乐基础知识。

(2)学习打拍子、唱简单的节奏型。

2. 教学方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音符、节拍、节奏等音乐基础知识。

(2)教师示范打拍子、唱节奏型,学生模仿练习。

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认识音符: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音符,让学生认识音符的形状和名称。

(3)学习节拍:讲解节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感受不同的节拍。

(4)学习节奏:出示一些简单的节奏型,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5)课堂练习:让学生练习打拍子、唱节奏型,教师巡视指导。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强调打拍子和唱节奏型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唱歌教学

1. 教学内容

(1)学习本册教材中的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等。

(2)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发声、咬字等。

2. 教学方法

(1)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演唱中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名字和感受。

(2)教师范唱: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3)学习歌词:让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

(4)逐句教唱: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5)歌曲处理: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演唱中注意呼吸、发声、咬字等技巧,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6)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歌曲,强调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第三单元:音乐欣赏

1. 教学内容

(1)欣赏本册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如《蓝色多瑙河》《二泉映月》等。

(2)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

2. 教学方法

(1)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静静地聆听,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音乐作品的片段,让学生猜猜音乐作品的名字和风格。

(2)欣赏音乐作品:播放完整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静静地聆听,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3)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音乐作品,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音乐活动

1. 教学内容

(1)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活动,如唱歌比赛、乐器演奏等。

(2)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宣布本节课的音乐活动内容和要求。

(2)音乐表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比赛、乐器演奏等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3)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音乐活动,强调音乐综合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1. 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通过考试、音乐表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

(1)知识与技能:考查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如音符、节拍、节奏、唱歌、演奏等。

(2)过程与方法: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审美水平、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等。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2. 多媒体资源:音乐视频、图片、音频等。

3. 乐器:钢琴、吉他、打击乐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歌《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设计节奏,为歌曲伴奏。

3、认识F大调和降记号、还原记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来说说他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分别说出对大海的印象:海水蓝蓝的咸咸的,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很凉爽。

2、看来同学们和大海已经是老朋友了,那同学们再来说说大海边有什么呢?

同学:大海边有沙滩、有贝壳、还有礁石……

师:那今天我要给同学们上的音乐课跟什么有关呢?(大海)对了,首先我把这歌曲唱一遍,同学们仔细听了,等下我要提问的。

二、教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1、教师范唱《赶海的小姑娘》歌曲一遍,同学们喜欢听这歌曲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认真的学,你们学会了,会比老师还唱得好呢!

2、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3、学唱第一乐段

(1)老师范唱第一乐段,并提问: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

(2)分句教唱四个乐句的歌谱,注意音准。

(3)学生学唱第一乐段。

(4)指导学生有稍快的速度、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个乐段。

4、学唱第二乐段。

(1)师范唱第二乐段,提问: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它的情绪和第一乐段有区别吗?

(2)师分句教唱三个乐句的歌谱,注意音准。

(3)指导学生认识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并明确对歌曲的情绪表现有什么作用?

(4)学生学唱第二乐段,注意唱准特殊的节奏。

(5)指导学生用连续的声音演唱第一、二乐句,唱准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第三乐句。

5、学唱结束句。

(1)师范唱结束句,提问:结束句的节奏与前面两个乐段的`节奏有什么不同?

(2)学生演唱结束句歌谱,注意长音处的时值要唱足。

(3)演唱结束句。

6、完整演唱歌曲。注意要表现出愉快的心情。

7、学习F大调。

(1)讲解F大调的基本知识。

(2)认识降记号、还原记号。

三、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2、能随音乐哼唱歌曲,了解歌曲旋律的发展。

3、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4、学会发“u”的口型。

教学过程:

1、导入:发声练习,学习“u”音的口型。

2、播放歌曲录音并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3、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每个乐段有几个乐句?

4、学生再跟着老师的歌谱唱一唱第一乐段,注意节奏、音准。

5、师提问:在这个乐段中,有一个节奏型被告频繁使用,请你们找出来。

6、学生手打恒拍,用“ da”读节奏,老师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记法与时值。

7、提问:这个节奏型表现了什么?

8、学生再唱一唱第一乐段歌谱,并用手画出旋律线。

9、提问:第一乐段的旋律线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画面?

10、学生演唱第一乐段,注意节奏准确、咬字清晰。

11、完成练一练旋律。

12、试唱第二乐段。思考: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在音乐情绪、旋律进行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小螺号》

2、活动《捕鱼归来》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声音演唱歌曲《小螺号》。

2、认识反复记号。

3、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捕鱼归来》的创编和表演。

教学过程:

1、学唱《小螺号》。

(1)导入:同学们认识海螺吗?吹过螺号吗?

(2)欣赏歌曲《小螺号》。提问:歌曲中唱了什么?

(3)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4)学唱第一乐段。提问:这个乐段有几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节奏有什么特点?指导学唱歌谱,教唱歌词。

(5)学唱第二乐段。提问:这一乐段有几个乐句?与第一乐段相比,它的情绪、节奏有什么变化?师分句教唱歌谱、填词演唱。

(6)讲解反复记号。

(7)完整演唱歌曲,注意两个乐段的情绪对比。

2、活动《捕鱼归来》

(1)导入:同学们见过渔船回到码头的情景吗?请说一说。

(2)学生分别学习演唱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的音乐。

(3)全班创作《捕鱼归来》的情景。

3、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丰收欢乐而归》,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能够充分想象力,感受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过程:

1、聆听乐曲片断,思考:这首乐曲是西洋管弦乐曲还是民族乐曲?为什么?

2、老师简介作品《东海渔歌》和曲作者。

3、分段欣赏——引子

(1)聆听音乐,并思考:领奏乐器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情绪?联想到什么画面?

(2)再次聆听,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它的节奏、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4、分段欣赏——A段

(1)聆听音乐,并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领奏乐器是什么?联想到什么画面?

(2)看谱随音乐跟唱主题旋律,并分析它的节奏、速度、力度的特点。

(3)学生用坚定自豪的声音演唱主题旋律,注意长音处的时值要饱满。

5、分段欣赏——B段

(1)聆听音乐,并思考:这段音乐让我们想到了什么画面?它的速度、力度、节奏有变化吗?

(2)提问:这段主题和A段主题有什么联系?

(3)学生跟唱主题旋律。

(4)再次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具有我国民间锣鼓音乐的特点,它的锣鼓节奏是什么?

(5)出示节奏谱,指导练习。

6、完整欣赏。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1、小小演奏家《多年以前》

2、小小歌唱家《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口风琴熟练吹奏《多年以前》,并掌握穿指法和缩指法。

2、能够祝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曲谱,掌握合唱的要求,即音高准确、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学吹口风琴曲《多年以前》

(1)提问:这个乐曲有几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试唱曲谱。

(3)提问:这首乐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设计它的力度变化?

(4)学生挥拍唱曲谱。

(5)学吹奏口风琴。学习穿指法和缩指法。

2、视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1)学生视唱高声部曲谱,思考:这首乐曲有几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演唱高声部曲谱,注意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3)视唱低声部曲谱,注意四度大跳的音准。

(4)学生分声部合唱。

(5)师生合作演唱。

(6)学生分声部合唱曲谱,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进教室

2、跟老师一起律动,脚的节拍要准确

二、复习歌曲

1、用歌曲《牧童》作发声训练唱(绿),老师弹奏旋律。

2、放磁带,学生复习歌曲《牧童》

三、歌曲处理

1、《牧童》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我们唱这首歌时不能大声喊叫,要有表情地唱。第三段歌词出现了“依呦”,老师启发,赶羊时的绵唱声,这叫衬词。老师再放音乐,看谁唱得好听,看谁有表情地唱。

2、分小组讨论,创编歌曲的力作,探讨三角铁的敲击放法。

3、放音乐,有表情演唱,部分同学表演,打三角铁,老随学生一起表演。

四、唱新歌

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牧童放牧,不仅能放羊,还可以放什么动物。今天我们再来学唱一首牧童放牛的歌曲《放牛歌》。(同样的画面,点击鼠标出现牛群、牧童、歌曲)

1、放课件《放牛歌》两遍,学生可默唱

2、老师弹奏并大声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

3、同学们,你们在歌唱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

4、让我们再来唱一遍,仿佛你就是那个小牧童,老师看看你怎么放牧,怎样兴致勃勃回家的。(放音乐,学生唱)

五、欣赏《牧童到哪里去了》

1、这个牧童啊,每天去放牧,可是有一天牧童不知哪去了,放牧的是他的爸爸,咦,牧童到哪去了?我们来听一首歌,让同学们在歌曲中找答案?(放《牧童到哪去了》磁带)

2、有谁找到了答案?

3、师:我们找到了牧童,他在希望小学读书呢。他实现了自己上学的愿望,我们是不是为牧童高兴啊!

六、小结: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牧童往日的生活。

复习歌曲《牧童》学生表演;

复习放牛歌,可加上锣、敲、镲的节奏,如没有,可用拍手、拍腿、跺脚。

教学反思: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集生活中的声音,结合音乐作品中对其的描述,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里,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山林的歌谣》。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山童》。

2、导入:歌曲中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习唆习唆;

羊跳:蹦达蹦达;

小鸟:唧唧喳喳;

泉水:叮叮咚咚。

3、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泉水:哗哗哗哗

小草:习唆习唆

小鸟:叽喳叽喳

马蹄:嗒嗒嗒嗒

4、声部节奏:将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转成节奏模仿,再改为二声部、三声部等。

如:泉水:哗哗哗哗

马蹄:嗒嗒嗒嗒

小草:习唆习唆

小鸟:叽喳叽喳

5、旋律写作练习。

(1)歌曲中是怎样描叙这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

(2)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要求:选用书上给定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只用do re mi sol la

(3)小组展示。

(4)根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创作的单声部旋律,组合成二声部旋律。

6、将学生的作品录制收集学生档案夹。

教学反思:

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学生富有想象力,音乐感受力、表现力。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本册教材中的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音符、节拍、节奏等。

(2)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能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表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法、欣赏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唱歌、演奏乐器、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通过学习音乐作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准确地演唱本册教材中的歌曲,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2. 难点

(1)掌握一些较难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切分节奏、弱起小节等。

(2)理解和欣赏一些较复杂的音乐作品。

(3)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时,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演奏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2.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练习法:通过反复练习唱歌、演奏乐器等,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第一单元:音乐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音符、节拍、节奏等音乐基础知识。

(2)教学方法: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

(3)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示范演唱简单的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节拍。

讲解音符、节拍、节奏等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

组织学生进行节奏练习,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感受不同的节奏型。

让学生听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分析其中的节奏和节拍,巩固所学知识。

2. 第二单元:唱歌

(1)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中的歌曲。

(2)教学方法:示范法、练习法、欣赏法。

(3)教学过程:

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讲解歌曲中的难点,如节奏、音准等,让学生逐句学唱歌曲。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合唱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第三单元:音乐欣赏

(1)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2)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

(3)教学过程:

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等。

4. 第四单元:音乐创作

(1)教学内容:简单的音乐创作,如节奏创作、旋律创作等。

(2)教学方法:示范法、讨论法、练习法。

(3)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示范创作简单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思路。

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5. 第五单元:音乐表演

(1)教学内容:唱歌、演奏乐器、舞蹈等音乐表演形式。

(2)教学方法:示范法、练习法、表演法。

(3)教学过程:

教师进行唱歌、演奏乐器、舞蹈等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音乐表演的魅力。

组织学生进行唱歌、演奏乐器、舞蹈等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表演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五、教学评价

1. 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在单元结束和学期结束时,通过考试、测验、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

(1)知识与技能:考查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如音符、节拍、节奏、唱歌、演奏乐器等。

(2)过程与方法: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审美情趣、文化意识等。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2.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乐器等。

3. 参考资料:音乐教学参考书、音乐作品欣赏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