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散文》教案

2025/11/10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散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散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走向高考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平实叙事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和我们一起走进情感世界]

一、新课导入

有位同学曾经问我:“老师,你的家在哪儿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居然把我问住了,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人人都有家,而我的家呢,是曾经和父母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那个家?还是有了工作现在一个人居住的地方?或是未来我所憧憬的那个家?同学们,“家”是什么?你心中的家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94岁的老人笔下的那个“家”。翻开66页,默读冰心老人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我的家在哪里冰心]

(学生默读)

二、课文分析

师: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

生1: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对了,就是这一点题之句。冰心94岁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对家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全体朗读)

师:其实那个家不就一直藏在她心灵的最深处吗?当白发老人与天真少女融成了一体,冰心老人的这些回家梦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旅程呢?

全体:不是。

师:为什么?

师:当然不是。如果冰心老人始终没离开过早年的那个家,那么今天的回家梦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这就是冰心老人的这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她的那个家就在曾经和父母、弟弟一起居住过的地方。文字简约,表达深切。对于散文创作,我们能不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生1:用朴实的语言来写。

生2:从生活出发,只有在生活中你认真地去观察体会才会有真情实感。

师:说得很到位,二位是认真思考了的。从事散文创作,我们来看看冰心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是怎么说的:

(板书:“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

师: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写“家”的人很多很多,同学们手头上也有张抗抗、周国平、尤今写的“家”,结合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结合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们对家的认识,你们渴望的、理想的家是什么样的。

[课件展示:扩展阅读:张抗抗——《有家真好》周国平——《家》尤今——《家》](阅读资料,思考)

三、课文分析

师:记得《读者文摘》上曾转述一位台湾作家的话。作家说,年轻时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这对殉情的青年爱侣落泪,而人到中年再看这部莎翁经典,他同情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母。正如100个读者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家”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本身就跟每个人的家庭分不开,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性情是分不开的。同学们“悟”是悟出内涵,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你们。

[课件展示:表达交流家]

(学生举手主动上台发言)

生1:我曾经问了一个朋友,家是什么。他是一个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别人吵他的人。他告诉我他希望他的家是可以没有人吵、没有人烦他,可以一个人独处的家。但是我觉得我和他不一样,我希望我的家是一个我回到家后有很多人关心我的地方,我在学校、外面遇到什么挫折,回到家可以使我感到有点温暖,父母会关心我,我的亲戚朋友都会照料我,因为我觉得我在学校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我希望自己在外面得不到的东西在家可以重新获得。我希望我可以是有一个完整家的人,(落泪)……(掌声)可是偏偏我的家是一个不完整的家。我的家是以我母亲为核心的,因为我母亲从八年前就开始养育我和我弟弟,从来小时侯我都不知道我母亲的痛苦,每次我都惹她生气,现在慢慢长大了,只要我母亲一笑,我和弟弟会觉得很开心,因为可能,可能只是母亲的一个笑容就会使我们感到更加高兴。只是因为有了我母亲,她给了我父爱和母爱才可以使我有了一个真正的家。谢谢!

师:说得非常好。我手中有五彩的粉笔,你挑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为你心中的那个家找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或名词,把它写在黑板上与我们分享,好吗?

(生板书:热情)

师:她找了红色。好,希望你有一个热情的家。谢谢!

生2:我认为家并不只是一所房子,或者是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

师:这是张抗抗《有家真好》的第一句话是吗?

《散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散文欣赏活动,感受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2、能发挥想象,积极创编不同的动作,表现小树叶和大树妈妈相互关爱的情感。

3、初步理解散文内容,感知散文温情的基调,并用语言较清楚地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落叶》。

2、配乐散文磁带、录音机。

3、道具:大树头饰1个,树叶手环若干。

4、经验铺垫:带领幼儿在户外看看树叶落在哪些地方。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播放落叶的图片带领幼儿进行欣赏,并提问:这些落叶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呢?

(2)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讲述,并请幼儿模仿落叶是怎样飘落的。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做出小结。

2、幼儿完整的欣赏散文,初步感受散文优美。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引导幼儿用好听的语言进行表述。

(3)借助教学挂图,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配乐散文。

3、大班游戏教案、引导幼儿加深对散文意境的理解。

(1)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

教师:你们在散文里听到了什么?这篇散文听上去有什么感受?你们听了这篇散文,想对大树妈妈说什么?

(2)鼓励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3)师幼再次欣赏配乐散文,教师用手指到相应的画面。

4、师幼随配乐散文共同表演,进一步理解散文。

(1)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幼儿扮演小树叶,跟随配乐散文,用动作表达出各自的理解,以及对大树妈妈的关爱。

(2)请表演得好的幼儿交流他们的表演,丰富全体幼儿的经验。

活动延伸:

课后教师收集一些落叶,带领小朋友制作《落叶》的图书。

《散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提高欣赏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素养。

2、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舞蹈内容和音乐内容的方法。

3、熟读课文,感受并学习文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艺术的方法。

2、学会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写。

教具:

电教器材

学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舞记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清扬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四、阅读探析:

1、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都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试从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声朗读,并从词语、修辞、句式或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不理解的语句?

备案:

①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②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插入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再次朗读,深入感受

五、知识迁移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第二课时《听泉》

一、导入新课:

大家爱听音乐吗?听过民乐吗?有一首中国民乐使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这首乐曲应当跪下来听,大家到底想不想听啊?

二、介绍阿炳,放送音乐《二泉映月》,听后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1、阿炳,本名华彦均,江苏无锡人。父亲是一位道士,,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从小时候起,阿炳就跟父亲学习乐器,由于天资聪颖和练习刻苦,他13岁时就已熟练掌握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他的命运曲折坎坷,儿时丧母,二十岁丧父,三十多岁时双目失明。生活无着落,,只好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五十多岁时,吐血病故。正是这位饱尝了人间辛酸的苦难的'艺人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阿炳卖艺几十年,根据生活体验,创作改编、演奏了许多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

现存的传世乐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六首。而最具吸引力的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

2、播放《二泉映月》。

3、引入——今天我们来拜读韩静霆的《听泉》,看他对盲人阿丙的《二泉映月》有怎样的理解?

三、师范读课文后,生再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细心品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赏析第三段“泉水一冲出深山,跑向山外的世界”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曲子的美妙动听?

齐读相关文句,问: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吗?

四、探究问题:

1、文题中的“泉”指的是什么?

2、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那作者围绕《二泉映月》写了些什么内容?

(板书)

明确:

(1)产生

(2)流传

(3)内容(曲子的意境)

(4)评价(崇高的艺术地位)

五、我们学习了《听泉》,你有什么感受?你赞成小泽征尔的评价吗?那你对他的话是如何理解的?

六、课外拓展: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谈谈你对这首钢琴曲的感受。

贝多芬简介: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散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说春——赏春——评《春》——写春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与学生同唱一曲《春天在哪里》,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自然地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说春:

设题: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学生回答可能有:

①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②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等。

小结: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赏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明确:春天是新生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2、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

(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

春姑娘确实很美,花枝招展的(美),能否通过阅读,发挥想象,在叙述她的美中渗透进自己的感受?即美在哪里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引导:同学们的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生:去追逐)能否说得更准确些?(生:去追求)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师: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娃娃,比喻成小姑娘,还比喻成——健壮的青年

(3)喜欢健壮的青年。

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引导: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象、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

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在春天是最寻常的,雨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美的,而且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

3、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象。即魅力体现在哪里?

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结束语]: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布置作业』

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昧、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