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2025/11/11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篇1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个实践性内容。从实施新课改到现在,我一直只重视课文后面安排的的实践题,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后,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体会到了实践操作题在农村中落实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是我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反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然后说说从中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沙洲坝的人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呢?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想如果要花时间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了。但如果不告诉学生,又觉得是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机对学生说,是呀,我们这儿一点也不缺水,可那儿为什么那么缺水呢?今天老师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你们的回家作业,你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有的学生已经守候在那。学生们说,他们那儿很少下雨;那儿的气候跟我们这儿不同。站起来交流的`人不多,可见这道回家作业题的质量了。有一个学生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问了爸爸,可爸爸把话题转开了,没有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们农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诉学生更多,而家中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附近又没有图书馆,上网查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困难。从《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使我认识到,教材中的实践题,需好好利用外,还需要想好一些对策。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篇2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课文写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于是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样一个故事。

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我让学生先了解沙洲坝的地理环境,出示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让学生大声朗读,想象沙洲坝人民没有水生活是多么的不方便,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缺水带来的烦恼,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沙洲坝人民生活的不容易。然后抓住“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这句话,让学生想象情境,练习说话:

每当烈日炎炎的时候,乡亲们……

每当寒风刺骨的.时候,乡亲们……

每当大雪纷飞的时候,乡亲们……

每当暴雨倾盆的时候,乡亲们……

这样,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后就更能感受到毛主席和战士们挖井这一举动给乡亲们带来的方便,以及乡亲们对主席的敬意。从而深刻地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然后让学生说说“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毛主席和八路军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淳朴和真诚。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到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最后由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如:“穿衣不忘织布人”、“吃饭不忘种田人”、“住房不忘建房人”等等,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篇3

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读了课题,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和有讨论的价值。

“这挖井人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吧?”

学生虽然预习过课文,但毛泽东这个让我们的爷爷奶奶辈人听起来如雷贯耳的领袖人物的名字,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只是从自己的直觉推断,能够被写进书里的事情和人物一定不是什么普通的人。当时心里还真跟学生有那么一点同感。我肯定地告诉他:是的,这位挖井人就是1949年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但人民永远不忘记他,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更重要的是当年的沙洲坝,干旱得无水灌田,必须到很远的地方挑脏兮兮的池塘水饮用的情况下,毛主席带领士兵打破迷信的说法为村民们挖出了这口井。所以沙洲坝人民不忘挖井人!

“老师,我们平时都说‘喝水’,这里怎么说‘吃水’?”

“小朋友们想想,水烧开了,就可以‘喝茶’,我们可以说成‘喝水’,但我们吃的饭在煮的时候也需要水吧?饭里的.水我们是喝下去的,还是吃下去的?”

“跟米一起吃下去的,”

“这就对了,还有烧菜时也需要水的,我们就把‘喝水’和‘吃水’合起来叫作‘吃水’。明白了吧?”

“老师,水还可以洗衣服。”

“不错,水的用处很大,但当时这井水对沙洲坝人民来说太珍贵了,人们根本舍不得用它来洗衣服,或者做其他用处了。这就可以看出这口井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难怪沙洲坝人民见到红井就想恩人啊!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篇4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些先挖井的人。后来,“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义,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课文要告诉我们学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是不喜欢的。

孩子们不懂,是因为他们难以想像当时那样的'年代,如果让孩子亲眼看看那样的年代,会不会对他们有所感触呢?我试着找了些资料,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展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争得大大的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也有话可说了,教学重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篇5

昨天就《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进行了授课,备课时发现这一课不好备,而且是第一课时,要想出彩,真的是要下功夫。拿着课本,带着教参,对着课件,我在家苦恼了两个夜晚,还是理不顺这篇课文的思路,周四匆匆忙忙上了这一课,感觉存在的问题很多!

1、导入的时间太长,大约用了十分钟,一节课也就四十分钟,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从井导入,用图片,引出井,认识象形文字,导出课题,绕了一圈,其实没有这个必要,简单点,直接导入就行。

2、识字环节,重在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但老师牵的太多,学生的思维未被激活,这一环节的课堂氛围有些沉闷。

3、朗读指导还不够,这一节课的朗读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读文,但学生读书的面还不够,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目标?怎么样读,是流利地朗读?方法是什么?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在读中发现,重在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朗读环节,匆忙而过,仿佛蜻蜓点水,不深入。

4、写字环节,观察的方法是什么?看结构、比宽窄,比高低,找占位,这样的方法并没有交给孩子,所以只有部分学生观察很仔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认真观察了,写字教学枯燥,时间不够,孩子们注意力不够集中。

改进措施:

1、深入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看看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让课文的课时备课与单元备课紧密结合,同时要多看名家课例,举一反三,要会学习,还要多学习。

2、备课要备详案,尤其是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如这一课的.识字环节,识字方法有哪些,学生会提到哪些?哪些学生不知道,也需要掌握,执教老师自己要知道,课堂预设要精、准、细,在备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

3、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缺口,知道学生哪方面是薄弱点,课堂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要把握住,不能偏离,若是学生扯得太远,要及时地学生拉回来。

4、课堂流程要完整,时间要把握准,板书设计要体现这节课的重点,各个环节的知识点之间要能通过板书串连起来。

5、要学会用儿童的语言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