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音乐之声》教学设计(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1、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玩玩音乐游戏《草原之声》,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声响模拟创作大自然中各种音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模仿并创作《草原之声》中的音响,从中感受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盎然生机。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1、学生听音乐律动进教室。(要求:动作整齐、有表情)
2、师生问好。(要求:声音自然,统一)
二、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1、导入:
师:“美丽的大草原到了!草原上会有哪些美妙的声音?”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草原上有哗哗的流水声,呼呼的风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嗒嗒的马蹄声、咩咩的羊叫声、哞哞的牛叫声。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今天我们来做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学生讨论模拟自然界各种声响的方法(要求:能用多种方法模拟声响)
师:“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怎样模拟草原上美妙的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第一个讲讲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分发头饰)
师:“对!我们可以用人声、乐器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3、表演《草原之声》
师:“我们一起表演《草原之声》,听到什么声音就扮演什么角色,请戴头饰的小朋友到中间来表演,可以加一点动作。”
师:“大草原上一匹匹骏马在奔驰,小羊悠闲地吃着嫩草,牛儿自在地漫步,远处传来了蹄声清脆的鸟叫声,小河欢唱着,微风吹拂着,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啊!”
三、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1、导入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因为马蹄声从弱到强,音乐中用〈这个符号表示。接着我们就来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欣赏引子
a、听辨主奏乐器
师:“这段乐曲由哪两种乐器演奏?”
(学生欣赏后回答)
师:“这段乐曲是由木琴主奏,手风琴伴奏。
b、听辨木琴的音色
师总结:木琴的音色清脆、明亮。
3、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听听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
师:“这段乐曲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三段,我们分段欣赏。”
4、欣赏第一段
师:“这段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师总结:“这段乐曲描绘了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的威武形象。情绪是活泼、欢快的。我们学学小骑兵的动作。”
5、欣赏第二段
师:“这段音乐情绪如何变化?
师总结:“第二段音乐的情绪从舒展到激烈。乐曲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小骑兵欢乐的心情而后半部分表现了小骑兵骑着战马迎着狂风暴风雨奋勇前进。”
师:“想想用什么形式表演第二段乐曲?”
师总结:“一部分同学摆造型,一部分同学扮演小骑兵,还有的同学可以模仿风声。大家一起表演。”
6、欣赏第三段
师:“这段乐曲情绪和哪段相似?”
师总结:“第三段的情绪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泼、欢快的。表现出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暴风雨后的喜悦心情。描绘了战马渐渐远去的情景。
师:“表演第三段时除了造型、舞蹈外还可以加上什么?”
师:这次表演加上小乐器。我们来试试。”
7、完整总结乐曲情绪特点
情绪
第一段
活泼、欢快
第二段
舒展――激烈
第三段
活泼、欢快
8、教师总结
师:“我们欣赏了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要向小骑兵学习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最后我们完整欣赏乐曲,边听边表演。”
四、师生再见!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欣赏音乐剧作品)
二、了解剧情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
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配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示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议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在认识玛丽亚的基础上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是否适合当修女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他们是否喜欢玛丽亚呢?为什么?
小组辩论。
辩论结论:
他们喜欢吗丽亚。
理由: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他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认识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四、欣赏作品
1、你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⑴ 人物形象塑造鲜明。
⑵ 景色秀美,环境氛围轻松。
⑶ 剧中音乐悠美。
2、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⑴ 少女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拓展练笔: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4、两个场景中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你喜欢哪一种环境氛围?为什么?
5、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五、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结束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聆听,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体会歌声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熟悉四三拍的节奏,了解多种演唱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分析:
通过学唱歌曲《音乐之声》,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面,还能让学生了解这部优秀的电影,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体会其中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插曲流露的情感,训练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在《音乐之声》的歌声中走进教室,初步体会歌曲中对于音乐的赞美之情。
2、教师简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内容,播放课件,配合视频和音乐让学生了解电影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图像、声音、内容合为一体,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为下面欣赏歌曲做好铺垫。
3、介绍并欣赏主题曲《音乐之声》创作背景及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风格。
4、播放《音乐之声》在影片中的片段,欣赏原汁原味的电影歌曲,体会歌曲情感,分析歌曲内容,感受四四拍的节奏,让学生说出欣赏感受,并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鼓励学生跟着哼唱。提示学生注意演唱形式的变换。
5、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介绍独唱、齐唱,比较合唱与重唱的异同,并提醒学生注意在演唱二声部时第一要注意唱准自己声部的旋律,二要相互配合,和谐统一。
6、欣赏影片中的其他插曲《DoRemi》和《孤独的牧羊人》,分别播放从电影中剪辑下来的视频,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乐趣。说出两首歌曲带给我们的感受(《哆来咪》欢乐有趣,《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幽默)。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烘托情感,渲染气氛,让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让电影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7、小结及作业:
适当的时间自己欣赏《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完整体会影片和歌曲的魅力。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1、了解音乐剧《音乐之声》
2、学唱歌曲《Do-Re-Mi》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感受其角色形象和表现的内涵,结合影视特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剧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学习演唱插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结合分角色创编表演,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简单分析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
教学难点:正确的咬字吐字,流畅地歌唱。
教学准备:学生:
1、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教师:
2、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问好:
用音乐方式互问好:同学们好,魏老师你好,你好,你好,大家互问好!
二、导入:播放课件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让我们来看
看她是谁?她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女主角—玛利亚。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著名的美国音乐剧。教师:在这部音乐剧中,玛丽亚用她那特有的教育方式,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玛丽亚从最基本的do-re-mi开始教起,教会了孩子们许多歌曲,不仅使他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还找回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欢乐和自信。
三、学习唱名do-re-mi-fa-sol-la-xi
1、教师:在歌曲《Do-Re-Mi》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要学唱歌就先学哆来咪。今天,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七个唱名do-re-mi-fa-sol-la-xi开始学起。哦,对了,除了刚才给大家引见的新朋友玛丽亚外,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七个神奇的小精灵,你们猜猜他们是谁?他们就是简谱中的七个唱名:1234567。
2、讨论:我们怎样理解这七个唱名之间的音高关系?提问: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活中的理解:用上下楼梯台阶之间的高低关系来理解;教室里同学之间的高低个排列来理解。
音乐中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有请七个神奇的小精灵,在黑板上按序排列七个唱名的顺序,大家来唱一唱。然后再移动个别音的位置,大家再来唱一唱。
教师:如果我们再在音符的下面或者后面加上线或加上点,又会产生什么效果?一起来看大屏幕。播放课件
教师:不同音高的音,不同时值的音相互组合就成了一首首好听
的歌曲。我们来试着唱一段旋律。
3、学习带有附点、带有变化音的旋律。播放课件
4、旋律填词:播放课件
教师:好听的旋律,再加上歌词,就会变成动听的.歌曲。
音符后面加个点,时值就会长一半。音符下面加一线,时值就会短一半。#在音符左上角,音符就会升半音。b在音符左上角,音符就会降半音。然后我们继续重来一次。
四、学唱歌曲《Do-Re-Mi》
教师:我们来看看玛丽亚是如何教孩子们学习《DO—RE—MI》的。
1、播放歌曲视频:欣赏英文歌曲《DO—RE—MI》。说说初步感受,讨论歌曲情绪。介绍各唱名在英文中的谐音所指,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教师提示:比如“mi”与英文中的“me”我同音,“fa”与英文中“far”远同音。教师:玛丽亚在教孩子们唱这首歌时,把音乐中的七个唱名与英语中的常用词巧妙的编织在了一起,非常生动有趣。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中文又该怎样演唱呢?接下来,就听魏老师来给大家演唱中文的《Do-Re-Mi》。
2、指导歌词的学习。播放课件
教师范唱中文版《Do-Re-Mi》。指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表演音乐剧片段
教师:我们也来试着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内容。
1、在表演中培养学生顺畅衔接乐句的能力和即兴表演的能力。
2、分组合作表演。把学生分为do-re-mi-fa-sol-la-xi七组。每一组代表一个唱名,采用齐唱、对唱的形式来完成。
3、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选小演员7名上台表演。启发学生自由设计动作,表现情绪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情节讨论演唱的形式和角色顺序。(齐唱部分,全体“学生”也参与伴唱)
4、表演点评。师生的合作表演《Do-Re-Mi》。师生合作游戏、歌唱表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和学习的无限快乐。
5、延伸:小结本课内容和音乐剧的特点,布置下节课继续欣赏、学习音乐剧《音乐之声》、感受其无穷魅力。
教师:音乐剧是融音乐、戏剧、舞蹈于一体,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现代歌剧艺术。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参与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了音乐剧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享受。让我们伴随这轻快的旋律、踏着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请同学们回家上网继续查询有关《音乐之声》的详细资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学习音乐剧《音乐之声》,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播放音乐,组织下课。
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学生分组按序踏着音乐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