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第一场雪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篇1
一、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
本节课中,我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谈,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他们评价,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二、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本节课多媒体课件运用精彩之处是: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瑞雪兆丰年的图片,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习雪后美景时,设计一幅幅精美的雪景图片,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这种美景,而且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三、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及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与评价。
四、做到了教学者先教自己
教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先得动情。所以,在备课时我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自己先深入理解体会。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到雪大、雪景美后产生的喜悦心情上,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赏雪啊,赞雪啊,就很难达到理想教学的效果。
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学过许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如:描写祖国的山水、反映母子、子孙之间的亲情介绍科技成就的等等。但学生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印象比较深刻,学生对“瑞雪”有了形象的认识,也受到了作者喜悦心情的感染,喜欢上了这场大雪。但对作者产生这种喜悦心情的深层原因,学生还不理解。我便巧用写作背景,通过满怀激情的介绍,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例如,“瑞雪兆丰年”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它概括了许多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讲到这里,我便着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丰年”的景象加以描绘,使学生在脑子里产生一幅丰年图。再适时地用课件出示一幅丰硕的《小麦图》,丰收的喜悦便自然充盈于怀。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问眼下的“瑞雪”为什么会“兆”(预示)来年是“丰年”呢?和“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解释其中的道理,这内容从表达情感上讲,是对这场雪的直接赞美,同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加以探究,“共鸣”就容易产生了。
“嗬!……”这句话生动形象,包含着的雪大、雪美、人欢的景象,我就引导学生回顾领会这句话,从而使一幅活灵活现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课件展示,与作者同步的'喜悦之情自然会使学生情不自禁想表达自己的感想,此时适时安排其扩句,让其畅快表述,在锻炼了其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喜悦的心情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心情就有基础了。 这样,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巧用背景,思作者之所思,感作者之所感。启发他们形成与作者比较贴近的思想感情,从而便引起了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信念、正确的道德的形成。
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篇3
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场雪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篇4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现代著名作家峻青在1962年写的。1960-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在这期间,人们热切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1962年,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的美景,又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本文有两个特点:一、文章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二、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借助媒体,入情入境
雪,对于我教学所面对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江南一带至少十年之间没有下过一场大雪,特别是如文中所说的"鹅毛般"的雪。所以我费了较多的时间,借助网络媒体,搜集材料,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直观图象感受到雪景的美丽,并通过语言引导,使学生进入情境。
二、图文结合,品词嚼句
这篇文章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感情溢于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但这种情思,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寓字里行间。那么,要把握这种感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同时还能起到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图文结合、品读文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台阶,借助雪的美景图,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三、细斟慢酌,提问精当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曾借用另一班试上了一课。应该说,这是一个学生基本功和各方面素质能力较强的班级。然而结果并不理想。一开始,我把责任推给学生,认为是他们不积极配合。然而痛定思痛之后,我问了自己几个现实的问题:"听课老师评你的课主要看什么?无非是老师上课能不能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不活跃?效果好不好?"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达不到这几方面的要求,便不是好课!
直视现实之后,心里反倒冷峻和踏实起来。再细细思量,怎么连愿意朗读的学生也没有呢?于是找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心。一个学生回忆说:“老师,你问: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我当时一愣,其实那“为什么"在我来说,只是一个附带的小尾巴,说时轻轻一带,也没想追究什么。另一个同学却强调说:“可是,老师你问的'是‘为什么’啊!”原来,对于他们,这短短的三个字无疑是晴天霹雳,把原来努力捣鼓起来的勇气全都给淹没了。?
想想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因为一开始出现冷场以致后来乱了手脚而全军覆没,真是心痛得很。不过这样的现象,确实令人深思。教师向学生提问时,若范围过大,则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过小,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千篇一律;问得不精当,可能导致歧义,学生抓不住重点;问得多且滥了,不仅罗嗦而且没有价值。单一个“问”字,就得仔细商量揣摩,考虑各方面的得失,多方面比较,力求周到,一针见血。
看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问”法,确确实实应该成为我们研讨的课题了。
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实录
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一分钟)
师:同学们慢慢睁开双眼,看看作者看到的雪景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雪景)
生:真美啊!?真是白茫茫的一片?好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 (学生情不自禁地众说纷纭)
师:是啊!雪后的景色确实很美,但作者的描写更美呢!请同学们品读这一部分,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采用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你喜欢的原因。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及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嗬!好大的雪啊??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因为我觉得这句子中的“嗬”字用得好,这个语气词让我体会到作者看到雪景时惊喜的心情。
师:说得真好,那你认为你刚才朗诵得怎么样呢?
生:还没读出惊喜的语气。
师:那你能把这种惊喜之情读出来吗?
该生重新朗诵一次。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一生: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一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也喜欢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用了“好大的”、“万里江山”、“粉妆玉砌”等优美的词语,所以朗诵时这些词语语调要加强。 师:那你来读读。
该生朗读一遍。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全班齐答:好!
师:谁来和他赛一赛?(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并用挑战的目光互相对视) 师指名一生朗读一遍。
师:very good ,读得真不错,我们为刚才几位同学鼓掌。
全班齐鼓掌,并朗诵一遍。
师:谁继续来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柏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因为这句子用了四个生动形象的重叠词,写出了雪后柳树和松柏特有的静态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之情。
师(竖起拇指):你真会读书,谁来说说他朗诵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流利,不过语速太快,四个重叠词该读轻一点。
师:你来向他挑战吧。
该生朗诵一遍。
师(点头微笑):读的不错,谁来更上一层楼?
另一生朗诵。
师:读得真好,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朗诵一遍。
师:还有谁来谈谈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
因为这句子用了夸张的方法形象地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
师:他说得怎样呢?
生齐答:好
师:掌声在哪里呢?
全班齐拍掌。
(继续赏句)
【教学反思】
《第一场雪》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这一点进行。以上片断的教学,我认为较好的有两点:
一、赏句悟情。雪后这部分可以说情文并茂。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自读品赏——交流品赏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文章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去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读品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通过交流品赏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互相吸取经验,懂得可以从用词造句、修辞方法、作者情感等方面去品赏句子,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二、评价激励、促进竞争。新课程标准注重发展性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学生互评,师评等,师生共同充分发挥语言的评价功能,善用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如“你真会读书”、“谁来向他挑
战”、“very good”、“掌声在哪里呢”或者报以热烈的掌声、点头微笑或竖起拇指,这些评价犹如一股无形的动力,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在合作之余又互相竞争,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