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长方形

2025/11/1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长方形(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长方形 篇1

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并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测量长、正方形的周长,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它们的周长。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摸课本,课桌等面的边线,量长、正方形纸的各边,发现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能运用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长正方形生日卡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生日卡片,要求给四周装上花边。

2、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

3、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长方形插图。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3、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厘米)

4、理解并比较计算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5、得出最简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二)探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各自的算法。

方法一:把4条边长加起来。

3+3+3+3=12(厘米)

方法二:4条边都是3厘米,边长乘4就可以了。

3×4=12(厘米)

4、比较,选择最简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图形)

2、再次拿出生日卡片,让生量一量,再算出各图形的周长。见证课前到底谁猜对了。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淘气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学生可能只想出一种方法,教师予以点拨。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3、4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5+3+5+3=16(厘米)

3+3+3+3=12(厘米)

5×2+3×2=16(厘米)

3×4=12(厘米)

(5+3)×2=16(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一定的测量方法,并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测量长、正方形的`周长,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它们的周长。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的:

一、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联系班级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听说下周四是我们班一对双胞胎兄弟俩的生日,老师给他们俩分别准备了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生日卡片,现在老师又想给这两张卡片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算算两张卡片各需要多长的花边吗?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花边长?

生1:长方形卡片的花边长。

生2、正方形卡片的花边长。

生3、两张的花边一样长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个不停,这样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长、正方形的周长概念时,通过让学生摸课本,课桌等面的边线,量长、正方形纸的各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并在其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知识,并为求周长作铺垫。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多种方法的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现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明白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算理。

三、紧扣教学目标,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教材并没有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多种计算方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没有把公式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运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真正掌握了求周长的方法。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课堂上学生的信息反馈来看,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清晰,不够流畅,可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要求不严,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另外,测量、探讨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时,用时过多,以至于忘记测量、计算生日卡片的周长这一活动环节,没有做到首尾呼应。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长方形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教学用具:

钉子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

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宽+长+宽+长=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几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2、小龟的路程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出示)5、求篱笆的长:(出示)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点评:有目的地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复习,为学生探索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作好了孕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指名汇报算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①9+9+6+6=30(cm)

②9×2=18(cm)6×2=12(cm)18+12=30(cm)

③9+6=15(cm)15×2=30(cm)

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针对第③种算法,教师再提出“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时,引导学生认识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9+6)×2=15×2=30(cm)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点评:通过操作、提问——引导、探究——交流、展示——比较、归纳等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教师一方面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了其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评价、比较等活动,既张扬了学生个性,鼓励多种算法,又能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自觉接受较优的算法。]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2)出示例2的图。

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点评: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计算中来。]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长方形的周长:(4+2)×2=12(cm)正方形的周长:3×4=12(cm)2苯萄Ю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丝带的长度,丝带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8)×2=28(cm)28÷4=7(cm)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点评:采取先尝试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办法。把让学生说出想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对加深学生理解周长意义、解决有关周长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①拼成长方形,如下图所示:(10+10)×2+5×2=50(cm)(10×2+5)×2=50(cm)10+10+10+10+5+5=50(cm)??

②拼成正方形。如下图所示。 5+5+5+5+10+10=40(cm)(5×2+10)×2=40(cm)10×4=40(cm)??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点评:本节课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及其应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是想让学生对该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并进行及时的巩固。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密度。]

(教学片断)

《长方形 篇4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