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科学教案

2025/11/14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科学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科学教案 篇1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从物质变化的本质引出自然界物质变化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如物态变化、机械变化、地球运动等,而且在水和空气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了一些化学变化,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为接下来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不同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技能目标

1、了解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酒精灯、锥形瓶、试管、硝酸铅溶液、碘化钾溶液、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课思路与方法】

⒈“演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教材贯穿一系列的实验,难度较高的由教师演示,较易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

⒉ 教材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质变化,接着问要想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该如何来判断呢,从而引入“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分两部进行,第一部笼统的来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什么证据,第二部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物质变化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来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引出课题:物质的变化

一、 物质是不断变化着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在不断的变化中,请你谈谈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生:云中的水有时会凝结成雨水而落下,

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 木材燃烧, 瀑布的水落下。

讨论:自然界中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变化?

投影:图1-1 下雨

请学生讲讲下雨的成因,然后教师再总结分析:空气中的水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凝结成小雨滴,越积越多后就形成降雨。

师问:整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图1-2 木材燃烧

学生分析: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投影:图1-3 植物的光合作用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投影:图1-4 瀑布下落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位置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若将以上的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根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的物质把以上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生成新物质,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它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木材点燃发热、发光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和氧气。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钢铁生锈

2、 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

3、 镁带能燃烧

4、 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

5、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出示: 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生: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指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度: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师;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1: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问: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

现象:反应前溶液无色透明,反应后生成黄色沉淀。

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师:在这个变化中,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是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

出示:发黄的落叶,与绿叶做对照

提问:你知道叶子为什么会发黄吗?

生:落叶的黄色是由于缺含镁的无机盐或温度不适等因素引起叶绿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师:从这两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变化时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

投影:图1-7 钢铁厂的高炉

分析:铁在高温下熔化变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组成本身没有变化,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2:拿出桌上的一段细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细铁丝剪成几段。

问:细铁丝在形状变化中,发生的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属于物理变化。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质,如。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可用来识别该物质。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3.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4.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2.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模型和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图片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

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六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六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将身体的某个关节固定起来做某件事情,体验关节的作用。

10.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关节呢?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关节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教后反思:

在《关节》这一课的教学中“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便利用有效的提问,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把各种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做各种事情,通过与平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在教学时可以考虑借助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转载于:关节的教学设计科学)的关节来直观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

东郭镇李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