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安塞腰鼓的优秀教案

2025/11/15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安塞腰鼓的优秀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安塞腰鼓的优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所选课文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安塞腰鼓》的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学习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其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情特点,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并指导他们充满激情地大声朗读,通过诵读来体会这篇文章的气势和主旨。

教学理念

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抓住朗读这一环节,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律动和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 过程与方法

深入诵读课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能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形象感知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课堂的广度。

2 、诵读导学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3、讨论合作学习与点拨结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安塞腰鼓的优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热烈、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茂腾腾”“震撼”“烧灼”“威逼”“骤雨”等词的意思。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课前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或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阅读黄土高原及安塞腰鼓的资料。

2、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威逼:

亢奋:蓦然:

元气淋漓:戛然而止

3、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后生()的南风

()的鼓点()的流苏

()的脚步()的瞳仁

()的风姿()的舞蹈

()的空气()的阳光

()的世界()的鸡啼

4、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按―― ――顺序写的。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自讲了什么?

5、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课堂研讨

(一)导入新课

1、欣赏陕北民歌《黄土高坡》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陕北民歌《黄土高坡》。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还有一种民间艺术,叫腰鼓表演,主要流行于安塞地区。齐读课题,“塞”是个多音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安塞腰鼓吗?

(播放文字资料)(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几百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被称为“天下第一鼓”。豪放、粗犷的后生挥舞着手中的鼓槌,跳着强健、火热的舞步,气壮山河,振奋人心。)

(二)初读课文

1、陕西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好一个安塞腰鼓)

3、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4、学生找句子,出示四句,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四个句子?(课件)

5、如此豪放的腰鼓,如此激情飞扬的朗读,是否也触动了你朗读的愿望呢?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或你认为最有气势的段落,大声地读读它。

(相机正音:“捶酸枣树搏击战栗陌生”等词。)

6、指导生字书写:粱骤搏枣

7、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提示: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8、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自由朗读,思考:腰鼓表演就要开始了,“我”看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茂腾腾”“朴实”(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叠词更富有韵味。)指导朗读。

三、当堂训练:

课文按―― ――的顺序分成三部分,请写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教师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听写本课词语。

2、综合改错。

雨过天情,天上出现了一道彩红,学校更美丽了。香樟、黄杨、金桂等树叶上不断地陆续地往下滴着晶银的水珠,蝴蝶在花圃里飞来飞去,小鸟在树上叫个不停。学校到处勃勃的生机。

第二课时

一、温故预习反馈

1、听写本课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朴实()火烈()活跃()浓烈()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急促()安静()痛快()陌生()

4、细读课文12-16自然段,选出你最喜欢或你认为最有气势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1992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安塞腰鼓(生齐读)

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你看:(播放一段腰鼓录象)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请你来填一填,可以填课文中的词语。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读好这句话)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课文,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三、课堂研讨

1、文章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分为三个部分。而第二部分(5-17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2、交流。

(一)第一层:

第六节:

1、你读出了什么?(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齐读这一节。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

(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齐读。

4、仿写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一样,是;一样,是。

这诗一样的语言,富有节奏的鼓声,狂舞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不赞叹??(生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

小结板书:这一部分是在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火烈的舞蹈场面)

出示第七节:

1、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使恬静的阳光――,使困倦的世界――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阳光是――,世界是――,腰鼓捶起来了,空气――,阳光――,世界―― 。

思考:你从这三对形成强烈对比的词语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

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第二层:

1、让我们一起读读9、10两节。

2、谁来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

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

4、仿写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碰撞在我们的心上,也蓦然变成,只听见,,。

5、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

小结板书:这一部分是在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鼓声的巨大力量)

(三)第三层:

1、指名读12、13节。

2、出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指读,

“它”指什么?

这组排比句连用三个动感十足的词语突出了什么?(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齐读。

3、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是那样的沉重而缺乏活力。他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这儿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他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谁都会鲜明地感受到――,谁都会惊异于――!因为这是――

(出示填空:一群的后生。)

(1)理解“元气淋漓”:生命力十分旺盛,在任何时候都显得痛快淋漓

(2)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齐读13、14节)

小结板书:这一部分是在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四)第四层:

1、指名读第15-17小节,这几组排比句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

2、引读:每一个舞姿都――

3、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变幻的舞姿。

4、齐读16、17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

小结板书:这一部分是在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变幻的舞姿)

(五)指导背诵

(六)讨论:“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七)课文中除了写安塞腰鼓的“活跃”“激烈”,有没有写“静”呢?

1、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指读最后一节。

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一声渺远的鸡啼”表明了什么?(对明天充满了希望)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四、当堂训练:

1、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课文主要写了安塞腰鼓的,从而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学完这篇课文,你对“安塞腰鼓”又怎样的感觉?用几个词语表达出来。

五、巩固练习:

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2、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按课文内容填空。

板书设计:

火烈的舞蹈场面

鼓声的巨大力量

安塞腰鼓的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二)讲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①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②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⑤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3、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解决课后练习三)

三、布置作业

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附板书设计:

(静)安静的腰鼓

(动)火爆的腰鼓→

(静)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写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写意

安塞腰鼓的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读课题,点拨多音字“塞”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告诉大家安塞腰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安塞腰鼓是怎么敲得?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被称誉为天下第一鼓……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期待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积累字词(自主学习)

幻灯片展示题目,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学生回答,最后幻灯片展示规范答案。

三、赏视频,谈感受。

同学们!安塞腰鼓是一种承载着黄土高原地域特色、地域文化信息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铿锵的鼓点、奔放的舞姿,宣泄生命的力量。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看《安塞腰鼓》的一段视频录像。欣赏完了这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我想听听同学们观后的感受。(随便说)(/场面呢?/击鼓的声音呢?/击鼓的人呢?)

生:热情、奋放、雄壮、壮观、野气、火烈、热闹、有激情、气势磅礴、有活力。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的不错,那如果用语言文字再现这一艺术形式,并且还表现出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那种感受的话,该怎么写呢?

四、品语言,寻美感。(合作探究)

1、请勾画出能印证刚才观后感受的句子。用“———好,好在——”这一句式点评。(可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说得越多越好。)

2、归纳出本文写作技巧:

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的运用

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反复

五、深探究,寻难点。(拓展提升,情感升华)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最后一部分“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

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安静。

2、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明确: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3、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的搏击着。文中为什么不用“敲击”,而用“搏击”呢?

明确: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敲击腰鼓,他们是在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贫瘠的土地上与苦难的命运进行着搏击。

4、你认为本文除了歌颂安塞腰鼓还在歌颂什么?

明确:陕北人民、黄土高原

六、同步达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完成达标题。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请把它写下来吧!

2、作业:

学习本文的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描写一段你所见过的精彩热烈的场面。(如一场舞蹈、运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