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篇1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饶有趣味,但对“小作者为什么要给刺猬喂食?”、“爸爸为什么会笑了?”等问题,学生的理解非常肤浅,只是“喜欢小动物”。我就以“大自然的奇迹”为主要话题,给孩子们讲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讲了保护自然的道理,这涉及到生态平衡,他们依然似懂非懂。我想,知识的扩展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就又从“做个善良的好孩子”这个角度来谈“人格与人性”问题,让孩子们懂得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是有感情的,有意志的,人能思维,会辨别是非,有恻隐之心、上进之心、羞耻之心等等,所以可以很善良,也容易变得丑恶。人类的保护弱小,爱护自然,珍惜生命……都是对“善” 的追求。孩子的心比大人更纯真,更容易接受这个道理,书中的疑问也就圆满地解决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和动物之间微妙关系的几个句子,进行争论,尤其是对“一家子”出来散步的问题提出质疑,很有研究的价值,也说明了孩子们长大了,不是尽信书、只信师的传统学生了,做教师的可得更加好好学习才行。
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是靠几篇课文就能渗透的,要日积月累的体验。孩子的心地善良,犹如一片“沃土”,问题是播种者的`选择与适时。当学生有疑时,是思维的种子“着床”的最佳时机,要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播种;当学生对知识似懂非懂时,是思维的种子正在发芽,要摆脱原来的思维旧框架,有所突破,这过程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关键的,教师要细心的观察与研究,判断障碍在哪里,帮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自行“突围”,达到新的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挣扎中,会获得比老师手把手教更快的进步,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树立自信心,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篇2
读书讲究要把书先读厚再读薄。读厚就是要深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读薄就是融会贯通,提炼核心思想,然后将精华部分存入自己的大脑。过去总有人说,老师是一桶水,因为这样才能分给学生一碗水。其实,老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还应该是一个“超级链接”,引导学生把短短的文章读出“厚度”。《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有成功设计的喜悦;也有思考不周而留下的遗憾。反思如下:
1、激趣导入,巧妙铺垫。
孩子们对《带刺的朋友》这篇写小动物的文章,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因此在这一课开始,为给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我在网上找来了一张栩栩如生的刺猬照片,请小朋友们和这只可爱的小刺猬打声招呼。孩子们那纯洁的童心顿时被调动了起来,个个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真有一种想把刺猬拿来把玩的架势,有几个激动着发出了:“哇”的感叹声,课堂顿时生动活泼起来了,把孩子内心对小动物那种与生俱来的爱意抽取出来了。为接下来对文章中的小作者对小刺猬那种喜爱之情的感受作了一次很好的铺垫。
2、因势而教,层层推进。
这堂课重点是教学“刺猬偷枣”一事,我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2—10小节,找出并圈划刺猬偷枣的动作的句子、词语,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而后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语,板书归纳出刺猬偷枣的步骤,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着板书,按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的经过。这样的“读——找——议——再读”层层推进的学习活动,培养孩子概括、复述等能力的同时又帮助孩子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落实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3、回归课题,拓展阅读。
由文中作者对于小刺猬的三种称呼体会当中蕴含的情味,加之以联系生活用这三个称呼来领悟作者对于小刺猬喜爱之情的逐步加深,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课题的含义。拓展延伸,补充《击退黑狗》的小故事,先让孩子大胆想象,猜读、预测,再出示全文让孩子读,这样一来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体味小刺猬的聪明与机灵及小刺猬的'各项本领。最后又及时点拨,想更多了解小刺猬及小刺猬家人的故事的要读《带刺的朋友》整本书。
4、留有遗憾,仍需钻研。
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还是达不到预期,我在极力地引导孩子们向我的目标前进,达成我的目标。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不要一味地让教学目标捆住自己的思想,对于教材,不但要走进去,还要走出来,预计多种教学生成,适时激发孩子们的思想,多学习借鉴优秀的教育机智。毕竟课堂是百变的,是每个孩子的舞台。
加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篇3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1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篇4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激发兴趣,使课堂动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无可比拟地促进作用,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我力求做好抓住学生兴趣所在,使语文课堂动起来。例如在问道:“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到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的呢?”我的语音刚落,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把小手高高举起,接下来的发言也十分精彩,他们能联系生活中的感受,那种对小动物独特的喜爱之情倾注在语文课堂中来,思维顿时被打开了。
二、点滴积累,使课堂活起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本文中小刺猬偷枣的动作描写为学生如何具体写一件事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地点播学生注意学着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以便自己在作文中运用,经过以往三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对作文已经有初步的尚未成熟的框架,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还待进一步强化,这就需要在平时课堂中点滴积累。如果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是通过象声词、拟人句等。孩子因自己精彩的回答喜悦,课堂因孩子灿烂的喜悦而活泼。
三、关注文本细节,培养高尚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作者把小刺猬寻食采枣的过程拟人化地写成了偷枣,其中体现出作者对小刺猬无尽地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小刺猬聪明、机灵。秋天,枣树上挂满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讲授给学生枣子很好,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让人感受到枣子很多、很漂亮、很香,刺猬去偷枣。刺猬利用自己的聪明、机灵,成功地躲过了人类的注意偷取到了枣子。往往会给学生形成一种误导:只要是别人好的东西,我皆可以运用别人察觉不到的方法或者手段,占为己有。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点播,告知学生们此偷非彼偷,而是动物寻食的过程,作者之所以用一个“偷”字,凸显出作者已经把小动物看作了人,视它如好友了。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真切感受,开放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学习真正意义上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学习,实实在在能提升学生生活能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最终实现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如生活般的课堂中遨游,语文课堂必定会因与生活密切相连而活。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篇5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字词教学不够深入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二者统一的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实现“人文性”必须借助“工具性”这一阶梯。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务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字词,因为只有使学生认识词语,才有可能使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它,也才有可能带领他们理解整篇文章、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我在上这节课时,预先设计了一张生字幻灯片,将我认为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生字词归整在上面,在学生学习课文前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解决。谢书记在点评时指出,这一教学设计虽然表明我认识到了字词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但是字词教学还不够深入。交流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能仅仅读过一遍就匆匆结束,要花一定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去掌握,宁可少讲一点课文,也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固。
谢书记的点评使我茅塞顿开,“为什么刚学过的'生字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还会反复出现错误?”这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仿佛一时间有了准确的答案,是啊,如果我能在字词教学中在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那学生的字词错误率可能就会随之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显
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儿的动词,这是梳理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脉络。谢书记指出,仅仅带领学生找到小刺猬偷枣儿的几个动词是远远不够的,找到动词之后应该做什么?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的。
谢书记的点评一针见血,准确地指出了我教学中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目的性不明显,这说明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根本没有思考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没有目的的教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接着,书记还进一步给了我提示:带领学生找动词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描写小刺猬偷枣儿的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喜爱之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不仅仅简单停驻于此,还可以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追问学生:“可以怎么描写小刺猬偷枣儿?”, “可以从描写动作入手”,“通过写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如何能把一件事情写得具体、生动?”,“从描写动作入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谢书记的点评使我明白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每一步教学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在实现每一教学环节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课的味道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知识的基础,那么“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感情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在掌握一个个字词的过程中,一起感受每篇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小刺猬偷枣儿和战胜黑狗两件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谢书记指出,这堂课的语文味道不足,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没有出来,学生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
通过谢书记的指引,我懂得了语文教学并不只是要带着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地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碰撞,使心灵得到触发。
在其它方面,我的这堂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楚、明白,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等等。谢书记精细准确的指导使我收获颇多,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将在改进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