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比的应用教案 篇1
比的应用教案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应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 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m,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m?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比的应用教案 篇3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比的应用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应用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作为一个大连人,你熟悉自己的家乡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谁能用简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1:我最喜欢大连的星海广场。
师:你对大连的星海广场印象最深。还有吗?
生2:大连的海。
生3:大连的草坪。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大连的风光图片,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放投影,出示大连的星海广场等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地点。)
师:看了这些风光片之后,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谈谈你的感想。
生:这些图片大部分都是绿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如果咱们把这些画面画下来,你认为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
生齐:绿色。(师板书:绿)
师: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知道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吗?
生:知道,是黄色和蓝色调配出来的。(师板书:黄+蓝——)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习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提前给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二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黄色和蓝色两种颜料,等会,你就可以用这两种颜料调配出你最喜欢的绿色来。在调配之前,先听老师说要求:在调配之前,组内先商量好想用多少ml的蓝色和黄色,记录好数据之后再开始调配。我们用小量杯来量取颜料,倒入大量杯进行调配。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现在各小组可以调配了。
学生开始操作,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一人负责传递器材、搅拌颜料,还有一个人负责卫生工作。
师:调好的小组请组长将颜色放到前面来,并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将调配好的绿色按组序一字排开,量杯上标明组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各组调配出来的颜色。
师:老师想请一个小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用了多少ml的蓝色和多少ml黄色。
生:我们第四小组用了100ml的黄色和60ml蓝色调配出了一种绿色。
师:咱们再看看其他组的数据。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
师:孩子们,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黄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浅;蓝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深。
生2:各组调出来的绿色都不一样。
师:咦,咱们都是用黄色和蓝色来调,为什么调出来的绿色有深有浅呢?
有个别学生举手了。
师:不少同学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跟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学生讨论)
生1:我发现每个组用的黄色和蓝色不一样多,调出来的绿色深浅也不一样。
师:还有其它的想法吗?生2:黄色与蓝色的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比不一样。
生3:我认为蓝色和黄色的比不一样,所以调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
(2)得出结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