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读书 学字 解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双手”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
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
(出示课件)
二、细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
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结束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
(出示手的图片)
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依旧是惊讶,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读句子。
d、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坚硬)读句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
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哪儿有老茧,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为什么呢?由于长期植树,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才会布满老茧啊。再读句子。
e、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导读: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左手大拇指,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他会怎么做?读句子。
这里有一个“刻”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画”“描”等词呢?读句子。
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再读。
f、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导读: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大”,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
谁愿意再读一读,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
3、同学们,看着这些板书,你想说些什么?(与众不同)
4、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有的纤细,有的美丽,有的白皙,有的柔嫩,而张迎善的手却是(板书),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惊讶呢?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
5、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
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就算三次吧,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十天二十天呢?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就算26万棵,手得往土里插(3×260000)780000次。
张迎善造林、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5垧,就算77垧吧,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总共也就是(77×15)1155亩,咱们学校本部占地25亩,那么张迎善造林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的面积相当于46个咱们学校啊!
还有,张迎善这双手生成的木材和枝丫有多少呢?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木材放在像咱们班级这么大教室里,足足能放满30间!
这就是张迎善在短短的四年所做的贡献啊!
6、看到这些数字,在读读手的特点,你仅仅感觉到这是一双手吗?你想说些什么?
(伟大,无私,奉献)
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三、深化“一双手”
1、孩子们,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还会看到什么?把你的发现融入到省略号中,再读这段话。
2、(播放课件)再读。
3、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记住这双粗糙、有力、坚硬的手(读);记住这双无私奉献的手(读)。
四、学写“一双手”
孩子们,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技巧,就是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品格,我们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出示课件)
《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
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3,学习本文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他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要求学生说出这双手的特点:如:宽大,粗糙,有力,勤劳.这双手创建了绿色金库,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与众不同,比钢铁还坚硬,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2,指导阅读: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疑问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1)摘录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2)摘录喜欢的`词语.(3)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为什么这双手会成为这样 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 汇报给大家听.(体会老张因为长期艰苦的植树劳动,变得异常粗糙,丑陋.)
4,分角色读课文8——14自然段中,作者"我"和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数据,:如:"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都要重读,读出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5,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7,"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动,赞美)
8,全班同学带着感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遍这句话.
二,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小组讨论并汇报:课文主要写了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一双手.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植树,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变得异常粗糙,丑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美,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2,如果你在现场,亲眼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
三,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四,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本单元习作,观察妈妈的手,回忆妈妈的手都为你做了什么,完成习作:《妈妈的手》.
六,板书:(略)
《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3
教材说明:
《一双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张迎善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的介绍,透射出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教学是力意“冗余的分析,烦琐的提问”瞄准重点,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去自渎、自悟,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努力实现自主高效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琐碎、机械的语言训练是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及语文的口语交际上,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行性。
设计特色:
以读代讲,圈点批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主人公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情感。
2、初步掌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感悟情感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任务:
整体感知,感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走进课文,体会情感。
2、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协作中的恰当运用。
3、学习林业工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
教法指导:
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跟老师一块做游戏,伸出你的左手来,伸出你的右手来,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没有手,什么也干不成,你们也一定见过很多的手吧!他们的手都有什么特点?相互交流,或者把自己查到的资料相互交流,好吗?
4、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师生共同评价,纠正错误
5、师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林业工人,为什么作者单单只写他的一双手?这双手与别人的手有什么不同?打开课本27页,让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板书:一双手
[设计意图:做游戏和相互交流资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手感兴趣,对课文感兴趣,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理解全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阅读,交流认识,加深对这双手的认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边读边批注描写张迎善手的特点词、句、段。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划的词、句、段,各写出手的什么特点。
如: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双手给我总的印象,形象可感)
我本能地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这句话突出了手大而且有力)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这句话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用比喻来突出手指的粗糙、大)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来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写自己亲自动手去量手,用数字来突出手之大)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阅读所获得知识。
板书:丑、粗糙、颜色深、干、厚、大。
这是一双————的手。
4、齐读描写张迎善手特点的句子,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导语:这些都是张迎善手的特点,是我们所看见的。
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室,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三、品悟人物精神
1、他的手从外表看确实很丑,那么造成他的手“奇丑”的特殊原因是什么?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速度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并划出来。
(1)标划。
(2)小组汇报、评价。
(3)指生汇报,集体评价。
(4)齐读体会:思考数字在文中的作用?(突出这双手所做的巨大贡献)
板书:所闻
你现在还认为张迎善的手丑吗?
师指导朗读,学生谈感想。板书:美
2、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的人。
3、师生共同小结,在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物。
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4、品读课文
本文通过一双手反映了林业工人的高尚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作者的观察、写作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选材:典型一双手
语言:质朴
列数字:比喻、对比
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视了学生的读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数字的描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说明文的方法]
四、发散思维
a)师问:你们也有一双手,你们的手将来会做什么?
b)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五、再次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六、总结全文
正是这双手,让祖国的大山郁郁葱葱,面对这样的说,大家想到了什么?请你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在写作上的训练,通过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仿照写一篇——的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在劳动模范张迎善那双粗糙的大手背后,是这位林业工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美好心愿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2.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欣赏学生仿照《我们的手》创作的小诗。
二、导入
1.板书课题。
2.回顾初读课文中的问题。
(1)这是谁的“一双手”?
(2)张迎善是谁?
三、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质疑:
(1)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
2.结合学生问题进一步阅读课文。
(1)这双手什么样?
自主学习:默读描写这双手的样子的段落
画出重点词句
做批注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这双手的`样子:黑、硬、伤痕累累、大、粗
这双手“活像半截老松木”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这双手为什么这样?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
画出重点词句
做批注
汇报交流:
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张迎善为了绿化小兴安岭,在不计其数的种树过程中,把自己的双手磨得伤痕累累,活像老松木。从而感悟到张迎善的高尚情怀。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
提问:现在你认为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
4.总结全文。
四、安排课后参与学习活动
五、板书设计
一双手
张迎善的手
( )的一双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 篇5
目标任务:
整体感知(多角度描写);感悟精神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
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新课学习:
一、整体感知内容
(一)、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师扳书:所见]
(二)、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1、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2、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3、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三)、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1、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
2、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
二、品语人物精神
(一)、从“美、丑”的角度评价一下张迎善的手的外形。
(二)、刚才写了所见的手的丑的外表,那么,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
1、标划。
2、齐读体会。
(三)、相对于张迎善的手的丑的外形,而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师引导谈谈感想)
(四)、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通过描写所见所闻的张凶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了他是一个______的人。
(五)、师引导学生作结: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你能列举相似的例子说说吗?(师引导联系课文一例一结)
(六)、品读课文
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师作巡视并作好指导,充足时间品注好后,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总结全文(结合课堂学生的掌握情况从内容到写法,从表象到精神)。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饱含深情的话结束这堂课吧:
请同学们续写:
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