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妈妈在庐山买了一套书给我。这套书的总称是《中国古典文库》,里面有《三字经》、《增广贤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欢《三字经》。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一句三字经: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必须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年轻人应当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我必须要努力学习。
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铁杵必须会磨成针。”李白听了,后悔自我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之后成为了大诗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亲子阅读了《三字经》里面的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还一起阅读了《黄香温席》和《药圣孙思邈》这两个故事,《三字经》我很早就会背诵里面的`内容,但并没有理解里面的意思,这次阅读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每个人都应该要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还能干成什么事情呢?我一定要学习他们,孝敬我的父母,和弟弟友爱相处,我原来有的时候会不听父母的话,让他们生气,还经常和弟弟发生争执,不懂得让着他,我觉得这样很不应该,我要改正过来,做一个尊老爱幼,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三字经》是一本极富哲学的书,其中浓缩了天文、地理、人格、宇宙星体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五行相克,知识量极大。
在阅读时,我遇到了困难,当然是理解上的问题。其首篇,我认为是讲人格的,因为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句讲的是每个孩子刚生下来,内心都是善良的,习性很像,但因大人,习惯差的很远。这里才十二个字,却蕴含了大道理。
在此篇章中,相信“孔融让梨”这一段在大家心里印象很深。因为小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懂得照顾比自己小的人,把大梨让给他们,也懂得体谅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把大梨让给他们。而自己却吃最小的一个梨。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一小段,说明了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孝道,做到孝之后,再增长见识,去认真学习数字、文字。
虽然只有一小段,但富含的这里却很多。我以后还要认真品读《三字经》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我对《三字经》非常感兴趣,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本书上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
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用文字精辟地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