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枣、缓、监、逐、聪”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抓住关键部件把“枣、刺”写规范。
2.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3.品读第10自然段,初步体会刺猬偷枣本领的高明,感受作者对刺猬的喜爱。
重点:
抓住动作描写感受刺猬偷枣本领的“高明”。
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认识一位新的动物朋友。板书课题,注意读准“刺”的读音。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带刺的朋友是谁?它做了哪些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交流:带刺的朋友是谁?它在干什么?
3.指导写字:刺枣
三、理清内容,初步复述。
1.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写小刺猬在偷枣啊?
(2-10自然段)
2.现在请大家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课文的2到10自然段,遇到它偷枣的句子就用横线画下来。
3.谁来说说看这一只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呢?
(1)随文识字:认读“缓”“监”“逐”“扎”四个字
(2)读好三个拟声词:树枝哗哗、噼里啪啦、噗的一声
(3)梳理偷枣过程:往树上爬、爬向老树杈、用力摇晃、掉了下来、扎在背上、跑去了
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齐读。
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大致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体会高明,再次复述。
1.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刺猬?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我的钦佩之情: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2.“高明”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第10段,你特别从哪儿感受到了刺猬偷枣“高明”?画下相关的语句。
(1)认读“扎”字的读音。
(2)抓住动作:爬来爬去归拢到一起打了一个滚儿
(3)“急火火”。
4.男女生分句读第10段。
5.难怪作者说——“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你还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
6.复述第十段的内容,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五、小结课堂。
其实文章还有很多地方也体现了它的高明,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六、作业。
1.摘抄第10段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给家人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
3.阅读宗介华的散文集《带刺的朋友》。
七、板书。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感悟小刺猬的聪明机灵。
2.抓住作者评价刺猬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能够有顺序地复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适度运用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4.走进作者心里,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把刺猬当做朋友,这是大自然赐给的珍贵礼物。
教学重点:
在体会课文生动语言的同时,感受小刺猬的高明。
教学难点:
学生在品读中走进作者心里,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基于学情 整体把握 品味描写“枣”语言的优美
1.导言:同学们,大自然是美妙的,也是无私的,它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有个叫宗介华的作家,就发现大自然赐给他一个带刺的朋友,让他非常开心跟老师一起板书,(板书:带刺的朋友)注意“刺”这个字的字形。(教师指导。)
2.师:在家读课文了吗?读了几遍?那大家一定知道这个带刺的朋友是谁?一起告诉我。(出示图:刺猬)
3.现在我请大家再自由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小刺猬的什么事?(小刺猬偷枣的事。)
4.师:这枣什么样?竟引来小刺猬偷呢?
(教师配着音乐,出示图片,朗读第一段:描写枣的语句。)
这枣什么样?(好红的枣,还很多,还很香)能读出来吗?
第二板块:理清顺序 读中揣摩 品悟“偷枣”语言的生动
1.过渡语:看了这样的枣,你会有什么想法?(很馋,很想吃到。)
是啊,这样的枣不但你馋,小刺猬也馋呀!所以小刺猬就来——偷枣。
看来:作者描写枣很有必要,正是这又红、又香、又红的枣,才引来了小刺猬。
2.请同学们默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预设:小刺猬先爬上树,然后用力摇晃树,把枣要下来,再把枣扎在背上,跑了。
3.师:通过我们读及同学们的汇报,我感觉小刺猬偷枣就是一个动画片,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画面?
(1.小刺猬爬上树。2.小刺猬用力摇树,把枣要下来。3.小刺猬打滚把枣都扎在背上,跑了。)
教师随机概括(爬树 摇枣 收枣)并板书。
4.师:小刺猬偷枣的这三个画面,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写了出来,请同学们读读描写小刺猬(爬树 摇枣 收枣)的语句,边读边思考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小刺猬?把你的感受写在字里行间。
5.走进“爬树”的画面。
让我们先走进“爬树”的画面。
指名读描写小刺猬爬树的句子:
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a师:读出怎样的刺猬?(动作缓慢的刺猬)如果你是小刺猬为什么爬的这么慢呀?怎么还诡秘地爬向老树枝?(我是来偷枣的,怕被别人发现,所以要小心点。)这是个怎样的小刺猬?(聪明、机灵、有心眼)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小刺猬的聪明机灵吗?(指名读)
b教师造境:让我们进入那个场景:一个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小刺猬来偷枣了:(播放动画片中动物爬树的响声)指名读。
c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么一个小刺猬,你赶跑它吗?(不)为什么?此刻作者就想看看这东西还要干什么?
6.走进“摇枣”的画面。
师:这个小刺猬刚才还小心翼翼、缓慢诡秘,可是到了树上却变样了:
指名读: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师:小刺猬,怎么敢这么用力摇呀?你刚才不是怕被发现吗?一个一个地摘,还没有声音多好啊!
(预设:1.我想让枣快点下来;2.我想让枣多下来些;3.这时我没发现有人,所以用劲摇争取时间,为的是速战速决,才不被发现。)这是多么有心眼的小刺猬呀!
如果说小刺猬那样缓慢诡秘的爬,是小心翼翼且聪明机灵,那么这用力摇晃说明这是一个——(预设:1.聪明机灵的小刺猬;2一个很有办法的小刺猬;是一个高明的小刺猬……)它高明在——(预设:1.能抓紧时间弄更多的枣;2.方法巧妙;3.速战速决)
看来这“用力摇晃”里谁能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读出小刺猬的高明。实时指导。
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个画面,你赶走小刺猬吗?(不)为什么?师:不能你赶走,看:(课件出示文字: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地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很重呢!)
指名读:噗的一声说明什么?掉下来的速度快。不小心吗?(不是)你怎么知道?(联系下文说。)小刺猬为什么这样做?(它在抓紧时间,这会正没人,要快)小家伙多有心眼,高明。
2.还有更高明的呢?
出示: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读读这句话那些地方体现了小刺猬高明?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它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归拢到一起,然后打了一个滚儿。
对比读:体会“匆匆地”体会抓近时间,“归拢到一起”、“就地打滚”方法巧秒。
这句中还那些地方体现刺猬高明: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路线好:隐蔽自己)急火火地跑了。(争取时间)
谁来读读“收枣”一段,读出小刺猬的聪明机灵和高明。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这时配上音乐,有点紧张点的)这一拢、一滚、一扎、一驼可以看出刺猬的是太高明了。
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第三板块:品读称呼 体会揣摩 感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三个场面中,作者称呼小刺猬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出示: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当小刺猬在树上爬时:作者称呼说——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喜欢小刺猬)
当小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时:作者称呼说——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作者感到有些经验,不知这家伙搞什么鬼。)
当小刺猬其巧妙地收枣逃跑时:作者称呼说——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作者有中的钦佩)。
第四板块:复述偷枣 内化语言 品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用“小刺猬本事高明”为开头,所说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最好用上书中的一些描写小刺猬的一些动词。
(1)自己练着说一说。(2)在小组中和小伙伴中说说。(3)教学生到前边说。(达到:完整、有顺序、生动)
2.推荐读《带刺的朋友》关于小刺猬的其他故事,和伙伴交流刺猬给你留下的新印象,感悟生动的语言。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图像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主要事件。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2.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朗读指导教学。
学法:朗读联想感悟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有美妙的声音,会唱歌的小鸟。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来自大自然的朋友,它就是(课件1出示课题),一起读。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测预习。
1.出示本课生词(课件2)。
(1)同桌互读,纠错。
(2)开火车读,纠错。
(3)抽生分行领读,巩固。
(2)(课件3、4)重点学习“枣、馋”,记准“枣”的字形,理解“眼馋”的含义。
2.初读课文,巩固生字,感知内容。
(1)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2)完成“带刺的朋友小档案”(课件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会概括事件的主要方法。
三、品读高明。
(一)浏览课文,理解高明。
1.用文中的句子来夸一夸小刺猬,理解“高明”一词的含义。
你们能用文中的句子夸夸只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吗?(课件6)(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二)品读偷枣,感悟高明。
大家想不想跟着这只高明的小刺猬,一起去偷一回枣?
(生答:想)
那就让我们出发吧!亲爱的小刺猬们,不过有个要求,你要努力向刺猬老师学习,不要被主人发现呀!
1.爬树高明,高在小心谨慎。
(1)我们的刺猬朋友偷枣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答:爬树)
(2)找出文中描写刺猬爬树的语句:(板书爬树)
(3)朗读品悟。(课件7)
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聪明的小刺猬们,你们注意到刺猬朋友是怎么爬树了吗?自由朗读。
抽生读,采访。教师范读。
集体朗读,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学生接读:缓慢地往树上爬……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2.摇枣高明,高在用力。
小刺猬开始摇红枣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用力摇晃)(板书:摇枣)
指导朗读6自然段。(课件8)理解“兴许”的意思,从拟声词中感受刺猬的聪明。小结动作描写中拟声词让刺猬偷枣更加生动有趣。
3.跳树高明,高在迅速。
过渡: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呆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9)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交流动作“掉”。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噗的一声),理解“噗的一声”,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速度特别快)
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家伙就——(学生接读: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自由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4.拢枣扎枣,高在周到。
(1)谈话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画的句子说说吗?(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10)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生自由朗读,交流动作“归拢、打滚、扎、驮”、跑。理解词语“归拢”(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板书:归拢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5.小结:
小刺猬偷枣时的'这一连串机灵、聪明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小作者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他会由衷地发出感慨——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课件出示11)
理解“钦佩”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复述偷枣,再悟高明。
作者是抓住了刺猬动作的描写,把它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请你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开头,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课件出示12)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抽生讲故事。
五、推荐阅读。
1.齐读(课件出示13)。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2.推荐宗介华的《带刺的朋友》。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带刺的朋友
跳树
摇枣归枣
爬树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运用比喻手法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
4、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位动物朋友(出示图片),我们先来认识他们。右边三幅图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本领,你们能用“谁能干什么”这个句式说说他们的本领吗?(指名交流。)
2、除了这三位动物朋友,老师今天还要介绍一位神秘的朋友给你们认识,小朋友们预习了课文,一起说出这位朋友的名字?(刺猬),它有什么特点?(浑身长满刺)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和这位“带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吧。出示课题,齐读。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书读读课文,瞧一瞧小刺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朗读要求,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小刺猬的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3、指名思考题,师小结并板书——刺猬偷枣。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过渡:到底是多么诱人的枣儿会吸引这位带刺的朋友来偷枣呀?从书上找出描写枣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1、指名交流,并出示第1自然段。齐读。
2、这是一句比喻句。把红枣比作?(玛瑙)老师这还有一句话,自己再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指名交流。(喜欢第一句,抓住红枣的“动态美”、“数量多”和“香味”来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的妙处,以后写作文也可以运用比喻句把句子写生动。)
4、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红枣的美和诱人。齐读第1自然段。
四、作业
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以开火车的形式复习生字词。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2—11自然段:刺猬偷枣
1、过渡: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小刺猬听见你们的朗读,他就忍不住来偷枣啦。你们预习过了课文,你们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刺猬偷枣的本事吗?(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2、为什么说刺猬偷枣本事很高明呢?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按照顺序找出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它偷枣的动作。
3、指名交流句子,并逐句圈出刺猬偷枣的动作。
①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这句话中有哪些刺猬偷枣的动作?(爬)刺猬是怎么爬的?(诡秘)理解诡秘(隐秘)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学生接读)。
过渡:小刺猬爬上树是为了干什么呀?找到相应的句子。
②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交流动作“摇”。理解“兴许”(也许)。爬上了树小刺猬开始摇红枣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
从这两句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可以归纳出刺猬偷枣的第一步是爬树?(摇枣)板书:爬树摇枣
过渡:红枣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待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
③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交流动作“掉”,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
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个家伙就——(学生接读)
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画的句子说说吗?
④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交流动作“归、滚、扎、驮”。(板书)理解“归”(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
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这小家伙偷枣可真高明呀!
指导朗读:看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把这段话读好,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你们接下去。
3、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它先?(让学生看着板书说“爬树摇枣”,接着?(落地归枣)再?(打滚扎枣),最后?(驮枣快跑),分别板书。
4、老师这里有个动画记录了刺猬偷枣的全过程,你能看着它和板书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吗?(老师提示可以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5、指名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1—2人)
6、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超啊,让我们的小作者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11自然段,全班齐读。(理解“钦佩”找近义词)
7、你们瞧,作者把刺猬称为?(小东西),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刺猬怀有什么感情?(喜爱)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
2、体会这一自然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
三、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份作业:【媒体出示】1、阅读或搜集一些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体会它们的可爱之处。
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注意观察,用合适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23 带刺的朋友
偷枣 → 爬树摇枣、落地归枣、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 本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