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篇1
有了孩子之后,有时间开始看育儿方面的书。知道了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看了她写的前面两本书《给孩子自由》和《和孩子划清界限》,受益非浅,于是利用假期又看了小巫写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
本书分为三大篇,上篇《教育国际化》,作者分析了中国教育现状,提出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谈论到关于儿童文学、关于手工、阅读、兴趣班等问题,倡导家长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下篇《让孩子做孩子》则是通过事件展示孩子间的冲突、交际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看完书,感慨万千,现就文中关于孩子的“缺点”,谈谈自己悟出了一些教育和人生道理。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中,还是一个章节的题目,当时我吓了一跳。怎么可能呢?看了书才明白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成》这本书里,小巫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第一,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
第二,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第三,我觉得成年人做得最好的,就是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把他的特点用在最能发挥的地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长处了。
第四,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小巫还举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鲜活的例子,就像北美很多学校一样,小巫的儿子Sam所在的双语国际学校也邀请家长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巫作为家长,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上午去他们年级A班当志愿者,协助老师的工作。Sam的班主任白丝小姐,安排的助教工作内容是帮助办理两名英语进度比较缓慢的孩子。接着小巫认识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相处的很愉快……
“小巫心想,他们能够在这所学校上学,能够从师于白丝小姐,真是天大的福气。换个环境,他们会遭受到怎样的打击、抱怨、歧视和白眼呢?文文的害羞、安静、怯懦、小声说话、不会认字、不能回答问题,等等,都会被列举成“缺点”吧?他是不是每天都会承受“改正”的压力呢?在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养育文化里,他肯定是不及格的学生,也多半会贴上“笨”、“儍”的标签,被孤立、鄙视、冷落、乃至淘汰。而白丝小姐在描述文文的时候,对负面用词慎之又慎,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此时,我想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会面对类似于茵茵和文文这样的孩子,我更加坚信了自己曾经的认识“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是花就有盛开的那一天,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在父母心中,在老师心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没有缺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应和家长共同努力,努力引导孩子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不急躁,不懈怠,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让我们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小巫在书中还写了好多自己的观点,希望还没有看过小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的朋友抽时间也看看,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会有和我不同的收获。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篇2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做父母的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用跑在最前边,但也不能从开始就掉下来”这大概是所有家长的心声。家长急功近利是教育的重要误区,每个孩子的体质、性格、反应能力等都不相同,切勿简单攀比。强迫宝宝孩子只会揠苗助长事得其反。
作者首先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分析,从长远效益和世界发展的宏观角度,另辟蹊径解读“中国国情”这一焦点,提出要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本书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重点论述了父母拉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倡导父母们摒弃跟风时尚、急功近利的心态,针对个体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审慎的思考,坚持学习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想最需要做的应该是与子女沟通与交流。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吗?你知道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父母们也许会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的将来。可是,让孩子这么小就承受如此压力,他根本无法健康的成长。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权利,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个模式,那太单调,太乏味了。还不如从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才艺培养也是如此,有的孩子才一点点大,手指还很娇嫩,甚至手指关节和肌肉还没完全发育好就被送去学钢琴。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合不合适,喜不喜欢。不是每个孩子都喜爱钢琴,喜爱音乐。有时候这样做不是培养了孩子而是耽误了孩子。父母要孩子学才艺,应当充分了解这项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爱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说:"欲让孩子成才,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他的性格、爱好和某个专业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而爱好,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了解不管让孩子学什么,目的都不是要培养天才,而是要提高孩子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体味到更多的人生,更多的快乐。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个不断思考的过程,需要慢慢读,细细品。从中得到一个心得:父母需要与孩子平等,并不要用自己以往固有的观念来要求和看待孩子,要能蹲下来与孩子眼睛平视,耐心去听听孩子的心声,从心里上要与孩子感觉是平等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了解孩子的世界。我感觉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不断挑战父母的智慧和耐心的过程,做父母的首先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至少在自己的家庭尽可能引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来与孩子相处。
这本书给我的感想特别深,也懂得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知识。未来想要成为一名教师的我,从中学习了很多。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篇3
做父母的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用跑在最前边,但也不能从开始就掉下来”这大概是所有家长的心声。家长急功近利是教育的重要误区,每个孩子的体质、性格、反应能力等都不相同,切勿简单攀比。强迫宝宝孩子只会揠苗助长事得其反。
家有儿子初长成,最近开始关心早教方面的书籍,学校开展书香滋养工程。《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漂亮的封面将我吸引,随手拿起翻看,发现本书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重点论述了父母们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倡导父母们摒弃跟风时尚、急功近利的心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个人感觉值得一读。尤其是说父母跟风,急功近利的那几段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市上热卖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当时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疯狂采购,将其视为教子宝典。事实上天才难克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对子女的培养也需因人而异。父母在借鉴别人的经验之前,我想最需要做的应该是与子女沟通与交流。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吗?你知道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父母们也许会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的将来创造更好的条件,可是,让孩子这么小就承受如此压力,他根本无法健康的成长。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权利,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个模式,那未免太单调,太乏味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天才,也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天才。其邯郸学步,还不如从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孩子的才艺培养也是如此,有的孩子才一点点大,手指还很娇嫩,甚至手指关节和肌肉还没完全发育好就被送去学钢琴,真的好可怜。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合不合适,喜不喜欢。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李云迪那样喜爱钢琴,喜爱音乐。有时候这样做不是培养了孩子而是耽误了孩子,害了他。就孩子学钢琴,我想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要孩子学才艺,应当充分了解这项学习的目的、过程以及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喜好,如果硬逼着一个不喜欢钢琴的孩子学钢琴,实际上培养的是音乐的仇人,而不是培养他们热爱音乐。应当去掉那些功利的想法,让音乐教育还其本来面目。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说:"欲让孩子成才,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他的性格、爱好和某个专业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而爱好,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切勿相互攀比。
三、家庭辅导很重要。
学钢琴是个漫长的过程,手形的塑造、基础的训练、对节奏的把握、对音乐的理解,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父母在辅导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过于急躁,要孩子自发性的操练,在培养兴趣与练习技巧间取得平衡。
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了解不管让孩子学什么,目的都不是要培养天才,而是要提高孩子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体味到更多的人生,更多的快乐。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一本书,小巫老师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选择这本书来丰富自己是因为自己既是妈妈又是老师。从哪特方面讲这本书都是很值得去读的。这本书延续了小巫的一贯风格——透彻的分析、严密的论证、大量的引用和深厚的心理学背景。
有一段文字我颇喜欢:儿童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他们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父母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赋予孩子足够的内心力量,让他无条件的爱自己、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建立真面的、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坚实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长大后,坦然地面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处,坦然地接受环境与自己的差异,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与“社会”这个庞大的概念和平相处。
当儿童天性与所处的环境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举足轻重。
如果父母接纳、支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你是优秀的,我们相信这不是你的错,我们永远爱你。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孩子就不会否认自我、压抑自我,他依然快乐地接受自己,自由的发展自己,健康地成长。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是无能的,不必被动地任人宰割,只要积极地想办法,就能摆脱困境。将来他遇到困难和阻碍,也会对自己负责,一方面平静地看待自己和环境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主动着手改变现状,而不是盲目怨天尤人。
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而是站在“社会”这一方,批评、指责、纠正孩子。对孩子说。“人家都那么好,怎么就你不行?你怎么这么差劲?你让我们丢脸!你给我们找麻烦!”并且强迫孩子去“适应”环境,孩子就会觉得“这都是我的错,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值得生存!”强行的压制和修理,会让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也会让他们积存愤怒和怨恨,导致他们将来仇视社会,做出更加叛逆的举动。由于父母强迫他们压抑自己的天性、放弃个性、顺从环境、变得跟其他人一样,将来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要么认为“这都是我的错”要么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要么怀才不遇、愤愤不平,要么感觉无能为力,不能对自己负责。
这本书给我的收获是,在大人可以控制的范围里,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让她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父母是这样,做老师也要尽力而为才是!
我想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长大以后拥有的一笔最好的财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