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宝贝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宝贝宝贝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宝贝宝贝读后感 篇1
总是傻傻的以为,父母的爱理所当然,总是不懂得珍惜,知道读了《宝贝宝贝后》我才知道我有多傻。
这个名字令我啼笑皆非,好奇心也随之即来,到底是如何的深情,令作者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是作者的妻子?母亲?NO,NO,NO。答案的揭晓让我惊讶!
怀着疑问,我看完了这本书,原来这是作者周国平中年丧女又老年得子后多年的思考与积淀历经11年完成的。《宝贝宝贝》主要讲的便是作者周国平的第二个女儿——啾啾在七岁前的成长过程中的父爱、哲思和父女亲情。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便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火红的封面上满是这几个英文“BABY,MYTREASURE”(宝贝,我的珍宝),一个身着火红外套的小姑娘脚下是这样一串文字“我可以没有一切,不能没有你,宝贝,我不能没有一切,因为有了你,宝贝”。顿时,心中平静的湖面起了一阵波澜,被这浓浓的.爱意所掠过。
这本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动。“你们是刚刚迎来了一个小生命的父母吗?你们有福了,千万不要错过生命中这段无比醇美的时光,一定要多多地和孩子在一起。你们会深切地感到,这种简单的幸福是世上任何别的享受不能比拟的。”也正是在这时,我才明白,书名上两个宝贝的含义,一是指作者的女儿啾啾,二则是指与女儿共处的时光;我才明白了,当初父母看到自己降生时的喜悦,看到作者那欣喜的笔调,我似乎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他欣喜若狂、激动的心情,以及他对女儿那种浓浓的爱意,不由自主的,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他们那和蔼的脸庞,想到自己似乎长这么大以来都未对他们说声谢谢,心,似乎被什么揪了一下。
蓦然回首,才发现日子就像流沙一般消逝,我们都长大了,世界千变万化,然而,唯一不变的,是父母那浓浓的爱意!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的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父母的爱如雨,滋润着我们;父母的爱如风,有时奔放,有时深沉,有时豪放,有时平静。让我们带着如周国平对女儿般浓浓的爱意,对我们的父母说一声谢谢!
宝贝宝贝读后感 篇2
“说爱的教育,写精神的史诗”这是印在红色封面并吸引我读完这本书的一句话。
还记得周国平先生为他死去女儿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经感动了千万人,《宝贝宝贝》也同样具有这种震撼力。第二个女儿的出生使周国平先生无处安放的父爱终于有了停靠的港湾---“我可以没有一切,不能没有你,宝贝。我不能没有一切,因为有了你,宝贝”正如我看到的,这是一本让人感动不已并无法形容的书,周国平先生用最朴实的文字,将女儿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形成了最美丽的人生日记。这朴实的文字就是用爱串联起来的,所以书中无不流露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浓浓爱意。
在一个哲学家眼中,养育小生命的过程是最宝贵的人生经历,特别是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幼儿心智成长是最奇妙的精神现象,这就是周国平先生第二个宝贝--啾啾,。书中的啾啾有的时候会闹些小脾气,甚至是大发雷霆,有时候会妙语连珠,有时候会鬼灵精怪、聪明机智,有时候则乖巧可爱,这是孩子共同拥有的天性。不知道是否基因遗传的'问题,总感觉啾啾从小就特别聪明、特别有写作、学习天赋。因为书中的啾啾几乎是被人家教一遍就掌握,有时甚至在幼儿时期就知道与这年龄阶段的孩子不知道的东西,像个小大人似的。而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或者看看周围孩子的成长过程都好像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形。也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周国平先生对女儿教育的方式的不同才引起这一现象。周国平先生在序言里多次提到,这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写给普通的女儿的书,爱是写这本书的全部理由。所以他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顺应天性愉快的成长,而不是给予孩子太多负累,逼孩子学太多。这也不得不提醒现在的家长--孩子不一定学得越多就越聪明、越有才,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其实这本书也让人重拾起童年的记忆,仿佛看到童年时期天真烂漫的自己,真的很有感触。虽然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虽然没有奢华的日子,但有人世间最幸福的平凡生活,而且这生活中充满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
宝贝宝贝读后感 篇3
不论年龄的增长在父母的眼中我们仍是孩子,长不大的孩子即便以后成家立业。爱子是动物的本能,《宝贝,宝贝》以我一向酷爱的红色博得我的青睐,究竟哲学家笔下的孩子会有何等不同,同时我也祈求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小时候的痕迹。
《宝贝,宝贝》以女儿啾啾的成长点滴为线索,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尽其所能的如实记录。而这位爱女如痴的父亲用轻快的笔调由小爱引出了大爱。许多的问题不单单是父母所需要考虑的,也着实需要引起我们深思。
就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而言,周国平先生在书中说: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在当代成绩的好坏对我们的影响总是相伴不移,随着其波动起伏内心随之汹涌澎湃的。不论是素质教育或是应试教育,我们都没能做到最好。在应试上很多时候选择应付,在素质上有宗觉得没有正规考核对未来也许影响不到不痛不痒。一定程度上我们的价值观就会偏离社会的需求。但若是硬要落实是素质教育,在这个节骨眼上倒下的又是数不胜数的。
在红临产之际,由于其身体抱恙,作者着急想要转院而那群年轻医生所表现出的事不关己无关痛痒,然而他们却如此的年轻,对于生命却又如此冷漠。让我不寒而栗的是:他们究竟是抱着什么的信念来当医生的。医生身着白衣犹如天使救死扶伤,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迫于社会现状,职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许多时候是选择一个高端稳定的职业来谋求一生的温饱。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不能选择自己所爱。所以又要他们如何提起热情。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对家庭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孩子是维系家庭的纽带,但这不意味着是累赘。当今丁克家族的存在,也许其本身就理解错了孩子存在的含义。他们并非禁锢俩人自由的`枷锁,更多的是一种爱的延续。书中我看到的是以为中年男子在履行自己光荣使命的同时收获了出乎意料的喜悦。让我稀罕的是孩子一语道破哲学家的迷雾。也许正因为是新生,没有被尘世雕琢,所以许多时候一语惊人,出其不意。
找一个空闲的下午,拉开窗帘让阳光充斥满屋。拿起《宝贝,宝贝》慢慢的,静静的读一遍,我相信心里也会充溢别样的温暖。
宝贝宝贝读后感 篇4
这学期,刘老师让我们读了3本书,其中一本书叫做《宝贝宝贝》。我觉得周国平写得很好,从人之初、天籁、爱智的地点、个性空间、真爱如是,这五个方面来描写宝贝。
我读了这本书才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地干到底,干什么都要用心地去做。
记得《宝贝宝贝》中,“童趣”的第九段:“大钢琴”让我终身受益。买了一台大钢琴宝贝高兴极了,一连三个小时坐在琴凳上敲键,还常常偷偷地笑。那几天,她一有空就坐在钢琴前,一边琢磨一边弹她会唱的歌。一周后,就弹回了好几首、她弹琴的时候,模样是那么认真,仿佛自己能读懂似的。虽然琴谱上大部分字还不认得,她的确能知道是哪一页的.第几首歌,决不翻错。一位音乐界的朋友听她弹琴,问是谁教的,她答:“没人教,我自己看书学的。”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清朝末年的李玉堂,他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几个傻子,只有不用心的人。”
我又想起了四年级时,科学课的张老师让我们养蚕,她给我们每个人发了十条蚕宝宝,我觉得不够,又让邵文侃送了我一条蚕宝宝,让它住进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盒子家里,上面打上几个“通风口”,我每天为了给宝宝们找食物吃,就只能在学校门口的小摊贩那里买五毛钱一包的桑叶,我的十一条蚕宝宝别看它们个头小,它们的胃口确很大,不过一个星期,就把一袋桑叶吃完了。没办法,星期五那天,我把小蚕儿们带到外公家。我问:“外公,你知道哪有桑叶吗?”外公说:“一冶一中里倒是有一棵。”我说:“我就把蚕放在您家,请您帮我养好吗?”外公答应了。过了几个星期,我到外公家去看小蚕儿,惊奇地发现,小蚕儿已经长成五六厘米的大蚕了。我觉得很惭愧,我就没有啾啾那股坚持不懈地精神。
我读了《宝贝宝贝》这本书后,觉得周国平写得真好,可以终身受益,它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不管有多么艰辛,都要干到底。学习的时候要用心地学,世上没有傻子,我也不是傻子,只要我功夫下的多,我就可以成为我很期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