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2025/09/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1

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

(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

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

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15分钟)

(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实例 解决实例的问题

定义和计算 区时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

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演示 教师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

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再次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在图一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

图一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

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多媒体动画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图1图2图3

如图1: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提问

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学生回答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表格,填写恒星日内容

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

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

学生回答:15°/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提问

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提问

结合前面我们刚刚所学的地球自转运动,说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演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在观看动画演示时,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一样,是什么形状?

受公转轨道形状的影响,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一样的吗?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

(在演示的同时,讲解回答上述四个问题)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轨道与其它行星一样,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远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

随着地球的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发生思维的变化,公转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随后速度不断减慢,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达到最慢,之后有逐渐加快,至近日点速度最快。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读图思考

阅读教材14页图,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行在远日点一侧的轨道位置上,因此公转速度较慢,日数(公转所需时间)较长;冬半年运行在靠近近日点一侧的轨道位置上,所以公转速度快,日数少。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板书)

提问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指向哪颗恒星?

学生回答:北极星

对,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在转动,地轴的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方向,我们假设地球是正着身子公转的,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地球仪演示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现象。

太阳永远直射赤道,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重合

阅读教材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读图指导

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3)“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在地球的公转运动过程中,有“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是指:

(1)“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巩固练习

(1)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2)南北极圈的度数是90°- 23°26′= 66°34′,因此也决定了南北极圈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假设: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太阳与地面的关系:均是直射。

实际:地球是球体,表面是球形,因此在球形表面只有一处垂直。

我们将太阳光线中与地球球面垂直的这条光线称为太阳直射光线,其延长线穿过地心。

我们将太阳直射光线与地球的交点称为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由于地球所处的轨道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会发生移动。

多媒体动画演示

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公转的四个重要位置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分别是在哪一天前后?

(2)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哪一条纬线?

(3)说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边演示,边总结结论。

(1)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2)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画图讲解说明)

巩固练习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北半球?提示: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2)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南半球,方向却是向北移动?

提示:从冬至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但方向却向北移动。

(3)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几次直射现象?两者之间的纬线呢?回归线之外呢?

提示:一次。两次。没有直射。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包括方向、周期、速度、轨迹等。

②结合“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分析全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③说出黄赤交角的意义。

④掌握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拟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演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养成从现象分析成因、探索事物发展变化内在原因的观念。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地理空间能力分析较弱,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思维有所启蒙,结合其认知思维特点,以图像动画演示为主。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难点: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地球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及意图

复习导入:

【课堂活动】

课堂模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自主学习黄赤交角的相关概念

【课堂活动】

师:初中我们学过地球运动,地球运动有几种形式?

生: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自转

1.方向

教师给出三幅图,一幅侧视图,两幅俯视图。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一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一位观察,然后把方向在三幅图上绘制出来

小结:

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与太阳日

讲解恒星日的概念,教师绕着一个同学公转,同时自转,一周后不只360°。——因为公转多出了59′。

小结: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速度

线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角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小结:速度:角速度——15°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注:角速度和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点都为0)

二、公转

布置任务:找出地球公转的基本数据:方向、周期、轨道、速度,具体的值是多少?

1.方向

观看公转的视频,自西向东。

周期

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

速度

播放ppt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小结: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出示图片,完成思考题:

1、什么叫黄赤交角?是如何产生的?

2、请在图中注出:

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南北极点。

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观察动画或观察图片,找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这个时间太阳分别直射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日期

节气

直射点位置

3月21日

春分

赤道

6月22日

夏至

北回归线

9月23日

秋分

赤道

12月22日

冬至

南回归线

【结合黄赤交角,思考问题】:

1.回归线(2326 ′)是怎样得到的,回归线的含义是什么?

2.极圈(6634 ′)是怎样得到的,极圈的含义是什么?

完成活动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能不能用一个简图来表示呢?同学们试一试。

思考:

1.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2.北回归线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3.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4.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运用教具、学具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画图演示

出示材料,学生判断

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动手体验理解自传方向

动身演示,体验自转周期的参照点不同

自主学习公转的特点

阅读教材

观看动画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