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伤仲永教学反思

2025/09/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伤仲永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1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但本节课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的指导不够。比如学生几次把“扳(pān)”读成“bān”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2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3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亘古不变的探究话题。

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述了金溪民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过程。“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资绝顶聪明,“邑人求之”,“以钱币乞之”,可见其诗影响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学”,真乃短视!天才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学”。方仲永的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极高的人也需要在艰苦的学习训练中培养出来。

对《伤仲永》一课的讲授是我一直期待的,因为我班有不少聪明的学生,令人痛心的是: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课,下课惹事生非和高年级学生走得很近。基于这样的班情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与勤荒与嬉。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题目、作者作品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预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对比骆宾王七岁能做诗,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一,世隶耕的仲永五岁就能书诗四句,可最终落个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的下场。这两个人同样都是幼年天资过人,可结局却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话刚说完,班上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激烈地讨论起来,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又进一步引导,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这的确是他蜕作众人的原因。可是作者上升到理论高度又是什么原因呢?我观察到学生面露难色,便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研讨,最终也完成了学生任务。针对学生特点,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结合自己的立场。谈谈体会,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我通过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天资不聪明的人,更要勤奋,有理想,有追求!当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一些字词的翻译我只好布置给学生课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归纳交流。

伤仲永教学反思 篇4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文言文教学的字词落实部分常是老师大包大揽,谈不上自主、合作学习。老师们的理由是:中考120分中只有文言文12分、默写10分是课内的,其他都来自课外,如果说课内部分是可感的小石粒,课外部分则是飘渺的空气,只有老师的包揽才能保障学生能紧握小石粒,落实得准确、到位。

《伤仲永》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注解丰富,内容浅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同学的合作指点、老师的释疑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我们备课组拟定为两个课时,在以下方面让学生放手学习:

1.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讨论落实字词。

整个第一课时,我们没有涉及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受阻部分集中在词类活用上,如“父异焉”中的“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等,其他字词问题不大。

2.放手让学生合作解疑。

学生在落实字词过程中碰到的阻碍,我们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小组讨论,学生首先解决了“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明白名词带了宾语,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带着这种认识,学生解决了类似“父异焉”中的“异”这种意动用法。

3.尽可能让学生多读。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于诵读,第二课时,每个环节我们都安排了朗读。朗读中思考方仲永变化的.过程;朗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不同梯度的问题带动着不同梯度的朗读,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背诵此文。

4.让学生联系现实谈感悟,培养刻苦精神。

本文极富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培养其刻苦思想很是必要,在学生理解了中心后,联系现实谈感想,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学过此文后,在小测中,学生的字词检测做得比较好,化解了我们课前的担忧。

不足之处,语文课堂需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体验,让每个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基础、学习动力相差太大,个别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也有一些学生热衷讨论,但不愿动笔记下重点,留下课一下什么痕迹都没有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