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三年级《土壤的保护》教案

2025/09/20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三年级《土壤的保护》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三年级《土壤的保护》教案 篇1

本课概述:

本课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情感态度目标:

(1)愿意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3)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3、STSE目标:

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教学重点:

1、利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实验用具: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砖块、2个大的托盘、脸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诗歌:

师: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悠然;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鸟声唧唧遍传神。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和希望!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

2、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

学生通过看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由此还可能提出:a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b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c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d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等问题。

如果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产生困难,就让小组先讨论一下看到的景象,在尝试提出问题。

三年级《土壤的保护》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土壤的特点:有多种颜色、有干有湿和硬软之分、里面有空气。

2、全面了解土壤上面和下面的世界以及土壤的其它作用。

(1)、上面可以种植许多的植物:花草树木、庄稼还有许多美丽的建筑。

(2)、下面生存有许多的生物:蚯蚓、蛇、青蛙、刺猬、泥鳅、蚂蚁。

3、掌握保护宝贵的土壤的方法。

4、培养幼儿动手探究的能力,让孩子们对这个快乐的世界感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小杯子、小勺子,每组一杯水、一个大盘子

2、一幅土壤的剖面图。活动图片:树、草、花、庄稼、树根、和土壤里生存的小生物。

3、各种颜色、干的、湿的、软的、硬的土壤。

4、用土壤捏的各种泥人、动物。

5、几个与土壤相关的字卡:干、湿、软、硬、土壤。

6、让家长先带着幼儿初步的认识土壤,让孩子们对平凡的土壤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带领孩子们到种植园里去采集土壤。要求:每人一个小杯子,采集半杯,看看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是软的还是硬的?土壤上面有些什么东西?

2、根据自己观察和采集的经验,告诉大家:

(1)、捏捏土壤,有什么样的感觉?

(2)、什么样的土壤是软的?什么样的土壤是硬的?

(2)、仔细观察,土壤有些什么颜色?

3、出示土壤剖面图:

A、土壤上面的世界:可以种植植物

B、土壤里面有什么:有许多的小生物

4、土壤里面的小动物要呼吸空气呀,为什么它们不死呢?

让幼儿做个小试验:放块比较硬的、大块的土壤放进玻璃杯,发现什么了?

5、动手小实验:将水到入每人一个的小杯子里,然后缴绊,土壤怎么了?

6、活动的延伸:土壤还有哪些有趣的作用?

三年级《土壤的保护》教案 篇3

资源简介:

第11课保护土壤

课标要求: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说出人类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的例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了解保护土壤的意义和方法。

2、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植被能否减缓水土流失。

3、同过谈话交流,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评价任务:

任务一:说一说保护土壤有什么样的意义(检测目标1)

任务二:会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出植被能否减缓水土流失,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有哪些?(检测目标1、2)

任务三: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1、课前准备:课前查阅有关土壤资源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搜集人类活动对土壤影响的相关资料。

2、学习过程:首先,通过观看图片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了解保护土壤的意义;接着,探究出植被能否减缓水土流失,讨论交流保护土壤的方法有哪些;最后畅谈收获,总结概括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2、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学生能够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和意识。难点是实验过程的操作。

学习过程:

任务一:说一说保护土壤有什么样的意义?(检测目标1)

1、交流资料,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我们与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那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结合课件出示的图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用课件出示课本插图)

师:谁先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讨论)

师:不错,正如同学们所说,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2、对比破坏土壤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

教师小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可是,我们人类却因为无知,一次次让伟大的“母亲”流泪……那么,人类是如何破坏土壤的呢?(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人类的破坏活动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是啊,后果极其严重。其实,人类已经品尝到了苦果,如1988年长江流域的洪水,1999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今年来,我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约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

评价标准:

(1)每个小组都要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2)发言时声音洪亮;

任务二:会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出植被能否减缓水土流失,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有哪些?(检测目标1、2)

1、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提问:我国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猜想)

设计对比实验,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方案,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方案。

小组同学根据实验方案合作完成以下探究任务,填写实验记录单。

评价标准:

(1)实验过程中对于植被能否减缓水土流失的现象认真观察,详实记录;

(2)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人人参与;

(3)小组代表有理有据地将本组发现和结论在全班交流。

怎样保护土壤?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不仅如此,在法律上,对土壤保护也有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任务三: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检测目标3)

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是啊,水土流失太可怕,保护土壤记心间。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土壤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而现实情况又非常严峻。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争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

检测与作业:

一、判断对错。

1、防止水土流失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事。

2、少年儿童要响应祖国的号召,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3、污染破坏土壤,有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选一选

1、为了保护土壤,我们可以

A、乱砍乱伐

B、植树造林

C、乱扔废弃物

D、乱扔电池

2、以下不属于保护土壤的行为是

A、合理利用耕地

B、植树造林

C、建造防护林

D、过度放牧

学后反思

1、通过这一课的探究,我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有哪些?

2、说一说,保护土壤的方法有哪些?

三年级《土壤的保护》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

教学重点: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

教学方法:

以讲解、图片及实验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本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课本8页第一幅图中,为什么上黑下浅?

2、学生讨论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学习新课,研究土壤

(一)探索土壤肥沃的秘密

1、学生观察、比较表层土和下层土

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两种土壤,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土壤的颜色与腐殖质的多少有关)

2、讲解: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二)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肥沃

1、观察课本9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并阅读图左的文字

学生阅读图片及文字,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土壤都一样,知道由于地理天气或人类活动的原因,导致土壤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

2、右边的图是人类改造贫瘠土壤的一些方法

(三)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

1、观察课本11页上图

2、讲解:教师讲解这幅图片中蚯蚓在做什么,及制作方法、养殖方法

三、巩固—做一个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观察肥料袋的制作图及步骤,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2、教师讲解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教师巡视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四、布置作业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五、课后记